大学第一堂AI课

胡珂

题记:随着AI风潮兴起,各大高校今年纷纷开设了“AI课”:教室大屏幕上,宛如双胞胎的两位教授同时向同学们打着招呼,其中一位是真教授,另一位则是“数字人”;深夜的宿舍里,为作业烦恼的同学召唤出“虚拟助教”,简单提出几个问题后就得到了详细而专业的回答……这些画面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片段。既知人文,又知数理,AI课带给同学们的震撼不止一点点。

从人文史的视角出发,无论是古典学还是语文学以及语义学(以下简称“三学”),都可以说是一门立足经典、关乎交叉与有机整全的学科。



▲ 原文配图

体验数字分身,对文科生也友好 复旦大学“走近人工智能”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说完这句话,大屏幕上的教授身边立刻出现了一位一模一样的“教授”。有趣的是,这位犹如复制粘贴出来的“教授”,身影从头到脚是逐渐显现的。屏幕里的两位教授一起向教室里的同学们打招呼,长相、语气、神态如出一辙,顿时引发台下“哇”声一片。与此同时,真正的教授本尊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发问:“大家看完视频,试着分辨出哪一部分是真实的我,哪一部分不是?”

这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黄萱菁教授主讲的“走近人工智能”第一堂课的现场。屏幕里的两位“黄教授”,一个是录制的真实影像,另一个则是通过声音采集、人脸建模等生成的数字分身。为了在第一节课就建立起对AI的直观感受,黄萱菁让自己的数字分身和真人上演了一出“真假美猴王”,让学生们大呼神奇。

“走近人工智能”是复旦大学新学期推出的61门“AI大课”之一,尽管以“人工智能”命名,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不分文理科,AI零基础的同学也一样可以选修。作为一门通识课,授课内容上老师直接给同学们端上来一个“AI全家桶”,从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到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模型关键技术,都有涉猎。不过这门课一点也不难,黄萱菁坚持“不直接写代码、不从头做数学推理”,再“小白”的同学上课也不累。

在10月8日的课上,趁着今年诺贝尔奖结果刚刚公布,黄萱菁通过“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会颁给AI研究者”这一问题,结合获奖学者的研究课题,向同学们讲解了相关知识点。她在课上鼓励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AI。不管是通过AI大模型生成绘画、音乐作品,还是用AI优化智能交通系统,每位同学都能有自己的独家收获,主打一个“来了就是赚到”。

2024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一新生郭忆菲原本是抱着试水的心态来上课的,但几节课下来,她已经完全被AI的魅力所折服:“课程对我们文科生很友好,课堂氛围也轻松活跃。”和她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超过600名同学,选课同学多到学校开了6个平行班一起上课,还有没抢到课的学生站着旁听。看样子,这门别名“AI小白轻松入门”的课程,“吸粉能力”还在持续上升。

用AI复原北周武帝样貌 复旦大学“AI考古”

“我们重建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形象。”当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钱振兴教授说出这句话时,他身后的PPT同步展示了一个头戴冠冕的古人的三维图像,同学们纷纷瞪大了眼睛。面对同学们好奇的追问,钱振兴很淡定地解释道:“我们发现了北周武帝的DNA,然后根据现代人的DNA匹配一下,把他们(指匹配的对象)的长相综合,合出来就得到了这个形象。”

在这门名为“AI考古”的课上,钱振兴展示了用AI重建古人形象的原理与方法,让同学们“一口气看完AI修复宇文邕”:首先通过三维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复原出三维颅面,然后再用音频驱动图像人脸动画,就能让这张虚拟的人脸动起来。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看到了“宇文邕”由几根线条变成三维动画的全过程。

所有同学都被这波操作“硬控”住了。在一般人对考古还抱着“灰头土脸”“坐冷板凳”的刻板印象时,复旦大学的考古研究已经步入“next level”。“考古挖掘出来的很多瓷器碎片,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把它们再重新组装成一个罐子。再比如古代很多碑文已经被磨毁了,现在我们可以运用AI对它们进行恢复。”

考古虽然小众,但“AI考古”课的教室里却坐满了人。同学们并不都是考古专业的,有很多是出于对跨学科的兴趣才选修了这门课。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直博生梁秀健说:“我想跟其他不同专业的同学有一些交流。现在最火、最具有应用性的研究方向,就是将计算机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和跨专业来听课的同学们一样,“AI考古”课的老师们也有许多是“不务正业”来授课的。除了钱振兴教授,同样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金城教授也会出现在课堂上,讲授AI大模型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课上,同学们直接动手参与出土文物的数据库搭建与分析,凭借AI工具,各种出土的陶器、瓷器、动植物等都能轻松“拿捏”。而复旦大学拥有的出土文物数据库,也提供给同学们用以开展AI实训,让考古这个冷门专业着实“city”了一把。

裸眼3D、全景板书、全景VR齐上阵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

怎么做能让4000名新生同时听一位老师上课?天津大学告诉我们,上AI!在9月20日开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上,人工智能学院的胡清华教授置身于一间有着360度大屏幕的全景教室里,4000余名新生则分散在两个校区、共30余间智慧教室里同时听课。

在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全景屏幕加持下,胡清华的形象以裸眼3D的形式立体展现在所有新生眼前,胡老师时不时还会用全景智能板书、全景VR和同学们互动。

“人工智能导论”每节课的上课时长三七开,在全校性的“直播”教学结束后,还有半小时用来“开小灶”,坐在不同教室里的同学们会和本专业的“智能导师”一起,学习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同AI结合起来。有美术相关专业的同学上完课之后扭转了对AI的偏见:“我之前很讨厌AI……现在专业课都没上,反而天天学AI。想不到中国画与AI结合到底能变成什么样,但至少主动出击意味着艺术并不会被AI打败吧?”

虚拟助教24小时答疑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基础”

AI现在不仅是课堂“顶流”,课下也成了“掌管作业的神”。在武汉大学,一门叫做“电气工程基础”的课程就把AI利用到了极致,不仅课上用AI为同学们绘制知识图谱,课后还有“AI助教”为同学们解惑答疑,提供比便利店更贴心的“24*7不间断服务”。

这门课的主讲人是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唐飞副教授。他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旦离开课堂,就很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能自己“单刷”,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飞开创性地使用了AI助教,不仅能够在同学们有疑问的时候“随传随到”,还能从历年教学案例中调取资料,为同学们提供全面详尽的解答。

虽然AI助教的主要功能是“答题”,但唐飞发现:“这个过程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问着问着,同学们就会发现AI还是仿真,无法完全取代真人,于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

AI助教受到武汉大学同学们的广泛好评。通常线下一门课只能容纳60人选课,但在线上,许多没有抢到“电气工程基础”课的同学们会涌入珞珈在线平台旁听,有时在线人数多达100人,主打一个没福硬享,没课硬上。

取消期末考试,AI来考核 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通识”

“What does this machine do(这台机器是干什么的)?”在西南交通大学首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面对一台陌生的吊弦疲劳试验机,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扎希杜尔·阿拉姆尝试向自己手机里的“AI学伴”提问。在拍下仪器的照片后,他又向AI发送了语音,很快就得到了堪比一篇小论文的答复。

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的上法和一般的课程很不一样。教室里并没有摆放常见的长条形课桌,而是有五六张圆桌,同学们和老师围坐在圆桌旁,时而听讲、时而讨论,让这门跨学科的课程在物理意义上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滕飞说:“期望即便是文科生,也能在学完这门课后,可以使用AI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甚至利用AI大模型做出创新产品。”

在教室里上完理论课程后,老师又把同学们带到一间实验室,在真实的场景中讨论AI具体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显然,这一部分课程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超纲了。但没关系,AI会出手。同学们只需要像扎希杜尔·阿拉姆一样,扫描“AI学伴”的二维码,就能得到详尽答案,要说还得是AI懂AI呢。

这门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期末考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AI会取代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滕飞说:“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更注重过程考核,包括书面报告、小组讨论和作品路演。”如果想要在这门课上拿到高分,学生可以借助AI高效地完成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等比较初级的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构思上悄悄地“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 原文配图

学AI能给AI祛魅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

“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两年内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会让所有人下岗失业……”9月13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为新生们开启了《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第一讲,一上来就展示了一屏幕的“AI谣言”。同学们多多少少都曾在网上冲浪时见过这些谣言,有些“一眼假”,还有一些的确让人担忧。

但再大的“忽悠”,在学术大佬的血脉压制面前也不值一提。谭铁牛化身互联网人的嘴替,把这些谣言一一破解,还戳破了AI被过度神话的一面。就拿Chat GPT来说,在对话中还存在幻觉严重、逻辑混乱、语言重复、条理不清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机器如何翻译以下语句?——他吃食堂。他吃面条。他吃大碗。”台下的同学们顿时发出了笑声。显然,大家都知道,现在AI对于语言的理解还无法把这几句话完美地翻译出来,所谓AI会取代作家的言论不攻自破。

尽管现在人人都在大谈特谈AI,AI被赋予了无穷的魅力,但谭铁牛主张要正视AI的不足,给AI祛魅。“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万用’。相反,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而无通才,与人类智慧还相差甚远。”

这门一上来就给AI揭短的AI课,反而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健雄书院2024级本科新生展梓尧在课上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课后还有一些问题萦绕在脑海中:“机器是怎么学习的?神经网络是怎么回事?这让我对于后续即将开设的系列课程更加期待。”

作为一门全校参与的超级大课,“人工智能导论”由来自智算学部、精仪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等13个学院的老师授课,不光会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等基础知识,还会融合多学科的案例进行分析。胡清华在第一节课上介绍说:“我们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由浅入深、有趣轻松地学懂A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