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辞:
茫茫沧海,生死一霎;无惧风浪,倾力相救。一小时两次往返,成功营救外籍船员。燕赵热血男儿用过硬技能和顽强意志,跨越国界诠释出“生命至上”的人间大爱。
感动事迹:
“我们遇到了危险,需要你们救援!”
2024年7月14日,船长刘通所在的“乔治娜希望号”正航行在黄海海域,执行着一次普通的货运任务。下午1时05分,刘通突然接到7海里外一艘发生爆炸的韩国籍油船的呼救,刘通明显感受到了对方的慌张与恐惧。 此时,遇险船处于“乔治娜希望号”船尾方向,位于黄海中部靠近韩国一侧。
船长刘通当机立断,决定掉头营救。当两船距离不到1海里时,克服海上成片大雾对视线的干扰,刘通观察到,遇险船没有明显起火冒烟,但船头货舱位置鼓起大包,船体向右倾斜了约15度,处于半失控状态。船员正在准备逃生。
“乔治娜希望号”是一艘18万吨级的好望角型大型散货船。对于这样一艘操纵起来有危险性的大船,控制船速、与遇险船保持安全距离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经验。幸运的是,船长刘通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23年,船员们也经验丰富。
下午2时左右,审慎而又精确地控制好船速与安全距离,刘通确认两船之间不会互相造成危险后,立刻部署船员进行后续准备工作,食物、水、医疗方面的看护与救助全部到位。同时,刘通迅速指派了3名船员放下救助艇转移遇险人员。
下午2时15分,水手长侯文义、三副董铁林、三管轮乔德林携带救生圈、救生绳、医疗设备以及用于保暖的毛毯驾驶救助艇出发。
艇在大海的风浪中显得渺小,但3位船员仍平稳而准确地驶近并停靠在遇险船边,他们看到遇险船甲板明显变形,船头鼓了很大一个包。“我听到了嘶嘶的冒气声,还能闻到汽油味,但海面没有油污。”董铁林说,遇险船的船员正在船舷边上等待,登乘梯已经准备好,救助艇靠近后他们顺着梯子上了艇。
救援正在进行中。(来源/受访者)
董铁林说,救助艇驶近遇险船边时并不好靠泊,要避免和大船有磕碰。遇险人员登艇时,踩到一边不容易保持平衡。但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经过两次往返,14名遇险船员全部被安全营救上了“乔治娜希望号”,没有人员受伤,整个救援过程仅一小时。
“乔治娜希望号”货船。(来源/受访者)
完成营救后,来不及停下脚步,船长刘通和船员们迅速回到了日复一日的货运工作中。12月3日下午,“乔治娜希望号”正在广西防城港卸货,刘通告诉记者,他已在这艘船上7个多月。“根据国际有关规定,船员连续在船时间不得超过11个月。而我们公司考虑到船员长时间在船容易产生的孤独感,一般达到半年就允许船员申请休假。目前水手长侯文义正在休假,董铁林和乔德林还在岗位上。”
44岁的刘通是河北秦皇岛人,从大连海事大学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刘通从一名普通船员做起,逐步成长为船长,而他对航运事业的热爱与坚持始终未变。回忆起几个月前的救援,刘通向纵览新闻记者表示,尽管诸多细节已经淡忘,但那次经历让他对生命可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是我23年职业生涯里第一次亲历海上救援,我对遇险船上人员急迫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生欲感同身受。”刘通说,多数时候,分散的船舶之间不会产生交集,海员有时会感到孤独。可一旦有船遇险,他们作为海上共同体,一定会互相帮助。
海上工作往往是重复的,远洋船员们凭借过硬的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在与海浪的搏击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生命可贵,我们只是在履行义务,这是作为一个人、一个船员在情感上必须做的事。”刘通说。(纵览新闻记者 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