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以某种精密的平衡共生

从东京丽思卡尔顿出发,穿越六本木的蜿蜒街巷。当抵达麻布台之丘的瞬间,眼前的光线突然被柔和的藤架曲线切割。

Heatherwick Studio设计的Garden Plaza入口像一座被绿植驯服的钢铁森林,这便是我对这座全球商业新地标的第一印象。

这片“现代都市村落”由森大厦集团耗时35年、耗资6500亿日元打造,不仅以330米的森JP塔拿下日本第一高楼,更迅速成为了东京、乃至亚洲顶级富豪云集之地。

外滩君实地探访后,找到了为什么。


330米天际线上的绿洲

藤蔓山丘与建筑的共舞


从麻布台之丘花园看去,六本木区巍峨的塔楼此起彼伏如钢铁浪涛,安达仕、艾迪逊等熟悉的奢华酒店点缀其间。将目光从天空移向地面,钢铁森林的根基却是一片乌托邦般的花园秘境。

这片都市绿洲的诞生,源于一场对“密度”的温柔反抗。 这片占地8.1公顷的土地,曾被低矮建筑与零散业态占据,如今却以“被绿色包围的现代村落”为核心理念,将三座超高层塔楼与下沉花园、中央广场、藤蔓般的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走近它再看,“藤架”外廊以波浪般的弧线向两侧延伸,玻璃幕墙上爬满绿植,阳光透过叶片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牵着一只松弛感拉满的小狗,从% Arabica缓缓走出。

这场景像极了《银翼杀手》中未来的某个切片:都市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以某种精密的平衡共生。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的未来之城,每一步都能触碰到松弛与精致的平衡,每一眼皆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森JP塔的珠灰色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泽,塔冠如莲花般舒展,夜晚则在灯带的勾勒下化身为一盏悬浮于空中的巨型灯笼。

低楼层的设计更显匠心——英国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以“藤架”为灵感,用曲线交错的建筑外廊串联起花园与广场。


中央广场上,320种植物随四季更迭,春日樱瓣轻落,秋日枫红浸染,冬日则覆上薄雪,成为都市人短暂逃离喧嚣的“呼吸之地”。

一位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坐在长椅上,望着孩子追逐广场上奈良美智的雕塑《东京的森林之子》,轻声感慨:“这里不像东京,倒像一座被时间赦免的岛屿。”

市集菜场和顶奢门店共荣


麻布台之丘的商业空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感官盛宴。Garden Plaza的低楼层汇聚了爱马仕、卡地亚、DIOR等奢侈品牌,橱窗陈列如艺术品般与建筑曲线呼应。

爱马仕的店铺外墙覆满绿植,仿佛从石缝中自然生长;宝格丽的珠宝在弧形玻璃幕墙的折射下,与窗外的东京铁塔构成双重璀璨。


这种“去符号化”的陈列,让消费行为变成了某种沉浸式艺术体验。而最令人流连的,是藤本壮介设计的“麻布台之丘Market”。这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放射状市集,如同一座现代版的江户菜场。

设计师的野心在此昭然若揭——他将4000平方米的市集设计成“倒置的山谷”,地面铺着暖黄色木材,天花板上垂落数百盏球形吊灯,如同悬浮的萤火虫群。


在麻布台之丘,时间可以被折叠成不同的维度。清晨,%Arabica的京都拿铁在Tower Plaza的落地窗前氤氲出咖啡香;午后,teamLab无界美术馆的光影瀑布中,孩童的笑声与数字花瓣一同飞舞。

傍晚,人们聚集在森JP塔33楼的Sky Lobby,手握一杯柑橘特调,等待东京铁塔披上金色晚装。

站在这里,玻璃幕墙外的东京塔仿佛触手可及。夕阳将铁塔的钢骨镀上一层琥珀色柔光,塔尖的航空警示灯与东京湾天际线的霓虹遥相呼应,如同一串悬于暮色中的星链。人造光轨与自然暮色在330米高空悄然交汇,将都市的锋利棱角融化。


这里的消费体验充满矛盾的美感——奢侈品店员从不紧迫追随顾客,超市收银员会细心为草莓裹上防撞纸;就连收费的展望台也因人流控制而显得从容。一位来自京都的游客感叹:“在东京从未如此松弛过,仿佛连时间都被绿意驯服了。”

高端化和差异化成为麻布台之丘引进品牌的关键词,这使得它在强者如林的东京也依然独树一帜。当然,最终这里的一切,还是为了服务于这里的“人”。

社区革命

一座颠覆想象的垂直村落


麻布台之丘不仅是一座商业综合体,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社区的实验。两座塔楼1400户住宅中,既有安缦公馆的顶级富豪,也有年轻家庭与国际学校教师。

生活在这里的日常大概是:“早晨在中央广场慢跑,午休时到Garden Plaza B的中村藤吉吃抹茶圣代,下班后带孩子去teamLab玩到闭馆。周末的市集总能遇见邻居,大家交换食谱,讨论新开的画廊。”

这里不像公寓,更像一座垂直的村落。


从住宅塔楼走进Garden Plaza B1层,最先被击中的是气味。来自泰国香氛品牌THANN的柠檬草精油气息、大垣书店的油墨味、以及从「パーラー矢泽」飘来的黑毛和牛炸肉饼焦香,在挑高12米的放射状空间里交织成一场感官协奏曲。

下午三点,麻布台之丘的魔法开始显形。在B1层的「大垣书店」,穿山本耀司黑袍的老者正在哲学区翻阅《资本论》,手边放着一杯抹茶拿铁;三楼露台上,两位主妇将婴儿车停在「Davines」沙龙门口,转身钻进「HARBS」享用限定的白桃千层派。


傍晚五点半,Garden Plaza的灯光系统开始切换模式。中庭的「云顶雨棚」亮起暖光,将人影拉长投射在曲面玻璃上,如同皮影戏般流动。

混搭被写进空间基因——市集洗手间的镜面贴着小林一茶的俳句,自动感应龙头流出的却是伊藤园提供的煎茶味洗手液。当你站在烘干机前,头顶的音响会随机播放落语或坂本龙一的钢琴曲。

用商业储存城市文明


在东京这座永不停歇的都市森林中,麻布台之丘像一颗悄然生长的绿宝石,将自然、艺术与未来生活编织成一幅令人屏息的画卷。

离开前,我在这里偶遇一场日落。玻璃幕墙外,东京塔刚刚点亮橘色灯光,而脚下30米处,光林寺的僧人们正在关闭木格窗。


这一刻突然理解了森大厦集团的野心:他们不是在建造商场,而是在编织一张网——网眼是藤本壮介的曲线,结点是奈良美智的雕塑,经纬线则是从江户时代延续至今的市井烟火。

麻布台之丘的存在,像一则写给未来的寓言。它证明了一座超大城市可以在密度与诗意、效率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当游客登上展望台,为东京铁塔的夜景惊叹时,附近的居民正提着Market的牛皮纸袋走向家门。


此时,地标与日常、奢华与烟火,在螺旋上升的建筑中悄然和解,商业空间终于跳脱出“交易场所”的桎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存储器。或许正如设计师所言:“这里不是冰冷的混凝土丛林,而是一座让人想要停留、生活、相爱的都市村落。”

撰文、编辑:walter

摄影:walter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