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某影院门口,一位华人母亲正用手机拍下排队长龙。
队伍里有穿汉服的留学生,有带着孩子的亚裔家庭,甚至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举着“哪吒”手幅。
这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北美首映当天的场景。
而在大洋彼岸,一条来自美国影评人的推特却掀起轩然大波:“这部票房怪兽除了中国人,根本没人看!”
讽刺的是,这条推文发布后的第三天,北美预售系统因购票人数过多崩溃了。
洛杉矶、纽约、旧金山等地的影院紧急加开场次,IMAX厅的票甚至被黄牛炒到200美元一张。
一边是观众用钱包投票,一边是某些人嘴硬开嘲,这场面像极了哪吒那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哪吒2》的票房确实让好莱坞坐不住了。
国内上映9天破70亿,北美首周末狂揽1800万美元。
这个数字虽不及漫威大片,却刷新了华语动画的海外纪录。
有趣的是,当中国观众为国产片欢呼时,总有人搬出“全球影响力”说事。
可仔细想想:《星球大战》系列在亚洲市场常年遇冷,有人质疑过它的价值吗?印度神片《巴霍巴利王》本土票房占比超90%,妨碍它成为文化符号了吗?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位炮轰《哪吒2》的影评人,真实身份是好莱坞投资圈“老熟人”。
他曾在社交媒体吹捧《蝙蝠侠大战超人》——这部亏损2800万美元的“扑街之作”。
说到底,某些人的破防,本质是话语权遭遇挑战后的应激反应。
必须承认,《哪吒2》的海外征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芝加哥郊区的一家影院,白人男孩指着敖丙问妈妈:“这是日本忍者吗?”;纽约大学电影系的研讨会上,教授纠结于“混元珠”的哲学内涵是否过于东方。
这些细节暴露出文化输出的深层困境:我们早已过了靠功夫、熊猫打天下的阶段,但要让现代价值观与传统美学无缝融合,仍需时间淬炼。
不过惊喜也在发生。
洛杉矶首映礼上,一个美国宅男拉着导演饺子追问:“申公豹到底是反派还是哲学家?”;硅谷工程师论坛里,有人把哪吒反抗天命的故事套用到对抗AI统治的脑洞中。
看似荒诞的解读,恰恰说明中国故事正在突破文化滤镜,引发更普世的共鸣。
仔细观察《哪吒2》的海外策略,会发现一套精准打击的组合拳:
这种“以潮破壁”的打法,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就像导演饺子说的:“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输出文化,更是创造一种让世界主动探索的吸引力。”
当我们在讨论哪吒时,到底在争什么?
以下的争论颇具代表性:
- “非要老外认可才算成功?”
- “自嗨式繁荣走不远!”
- “先让东南亚观众抛弃日漫再说”
其实答案早已写在数据里:越南某影院出现观众集体朗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奇观;法国动画杂志用整版分析混天绫的运动轨迹;就连总爱挑刺的《好莱坞报道》,也承认这是“动画工业的新坐标”。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强迫他人鼓掌,而是从容接受有人喝彩有人酸。
就像那个在旧金山影院二刷的华裔女孩说的:“他们可以不理解哪吒,但必须承认,这次中国故事站上了主舞台。”
《哪吒2》引发的这场跨国热议,像一面照妖镜:照见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也照见中国电影人的韧性与智慧。
当敖丙的冰锤与哪吒的火尖枪在IMAX银幕上碰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特效奇观,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话语权的“闹海”。
下一次,当有人再说“除了中国没人看”,或许可以笑着回一句:“急什么,这才刚踩上风火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