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赖清德正在加速推进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焦点不再是“朝野对话”,而是“极限对抗”。日前,赖清德召集五大机构会商,然而舆论普遍认为这场会议不仅没有为解决岛内的朝野纷争带来实质性进展,反而为台湾的政治局势埋下了更多隐患。显然,赖清德想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化解危机”,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他在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岛内的政治对立,并将台湾引向更加危险的深渊。
赖清德的行动暴露出他背后深藏的四大政治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没有带来解决方案,反而将台湾的政治危机推向了新的高峰。第一个策略是通过制造“朝野纷争”的舆论焦点,转移外界对台湾当前经济困境的关注。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广告系教授钮则勋所言,赖清德在政治操作中很善于通过“射箭再画靶”的手法,将本应关注美国关税对台湾经济的冲击,转移到“恶性大罢免”的话题上。这一招无疑是在为岛内民众的怒火找到了一个“替罪羊”,让岛内的焦点从“民生经济”迅速转移到“政治内斗”,让台湾的“政治危机”看似成为解决方案的关键议题。
然而,赖清德的第二个策略却显得更加心机深沉,那便是抢回“大罢免”的主导权。通过一场堪称“政治博弈”的操作,赖清德的目标是把整个局面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赖清德不仅依靠“罢免”这个工具打压政敌,更是通过大规模的民间舆论战,将民众情绪调动至最高点,迫使各方妥协,让自己在这个乱局中脱颖而出。然而,令人难以忽视的是,赖清德的“反攻”行动已经超出了岛内政治博弈的范围,他试图将整个台湾社会拖进一场政治漩涡,换取个人和党派的短期胜利。
再看赖清德的第三大策略,合围韩国瑜,挑起“两个太阳”的裂痕。这一点尤为关键。赖清德对于韩国瑜的反应,表面上似乎是一场温和的回应,实际上则是在无形中加大了双方的隔阂,进一步制造了民进党内部的分裂。赖清德意识到,韩国瑜的存在让国民党的影响力倍增,成为其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制造“分裂”,企图在党内外创造两极化的局面,让韩国瑜成为民进党的“最大对手”。这一举动无疑是典型的“借刀杀人”策略,不仅让韩国瑜陷入困境,还借此“清除”了潜在的对手。
但是,赖清德的这种做法也使得韩国瑜成为了这场政治博弈的棋子。虽然韩国瑜一再呼吁各方停止“恶性大罢免”,希望通过协商化解局势,但赖清德却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回应,回绝了他的提议。这种冷漠和决绝的态度,不仅表明赖清德无意缓和局势,反而加大了对韩国瑜的压制力度。赖清德显然明白,自己的目标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政治牺牲品”的制造,拉拢民众支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
赖清德的操作已开始在民众中激起强烈的反感,台湾媒体人陈挥文直言,赖清德通过这种“政治斗争”模式,实际上是在对“民意”视若无睹。在台湾社会,民众的失望情绪正在积聚,尤其是在“罢免”运动中,民众开始对“恶性罢免”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反感不仅体现在民间舆论中,还渗透进了政界内部。民间不满声音四起,反映出民进党在选举后期的失势,不仅在选民中流失支持,还在党内形成裂痕。
再来看岛内媒体人黄扬明的分析,他认为,赖清德在应对岛内朝野纷争时,实际上是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非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赖清德通过召开“五大机构会商”,不仅没有为台湾政局带来实际的突破,反而让政界“演戏”成为主旋律。他口口声声强调解决“罢免”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未能为这一问题提供任何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政治游戏”的做法,将进一步恶化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给岛内社会带来更大的分裂和动荡。
从赖清德的这一系列操作来看,他正在玩一场极其危险的政治赌博。无论是“大罢免”还是与韩国瑜的博弈,赖清德都试图通过不断加剧对立,换取民众对民进党的支持。然而,这种“政治赌博”不仅会令民进党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更有可能导致台湾社会的整体撕裂。赖清德所掌控的政治棋盘,已不再是单纯的权力博弈,而是一个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的深渊。尤其在“罢免”风波背后,民进党能否在未来的选举中扭转乾坤,仍然充满了变数。
结论已经不言而喻,赖清德的这场政治“博弈”已不再局限于党派之间的争斗,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关系到台湾未来命运的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