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春节期间,DeepSeek的突然爆火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进而带动了一批“DeepSeek概念股”,盛天网络便是其一。

作为与DeepSeek达成合作的公司之一,盛天网络近日股价连涨,旗下AI音乐社交平台“给麦”APP也备受关注。

那么,给麦在广告投放上有什么策略?与DeepSeek合作后,未来预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本期,DataEye研究院结合给麦APP数据、投放趋势等进行拆解分析,并与同类产品对比,探究以上问题的答案,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定参考。

一、给麦数据表现

(一)下载量趋势


点点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以来,给麦APP大陆市场苹果端下载量整体呈下行趋势,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2024年12月1日至12月下旬。该阶段为给麦APP下载量的高峰期,单日最高下载量超9000次;

第2阶段:2025年1月初至1月29日。第一阶段结束后,短暂几日时间内,给麦APP日下载量迅速滑落,并在整个第2阶段时间内保持平稳态势,日下载量约4000次;

第3阶段:2025年1月30日至今。从第三阶段开始,给麦APP苹果端下载量再次滑落,并维持在相对低位,日下载量在3500左右。

对比第1阶段下载量均值7215次,第3阶段下载量均值3491次下滑幅度达51.6%。

(二)投放趋势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7日,给麦APP共投放素材量573组,其中图片336组,视频237组。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投放高峰期主要聚集在1月中下旬,12月初至1月上旬,给麦APP投放力度稳定偏低,日投放素材量20组左右;1月中旬迅速攀升,日投放素材量超180组,1月下旬稍有滑落,日投放素材量维持在80组左右。

对比投放力度上涨前一周(1.2-1.8)素材量204组,高峰期一周(1.11-1.17)素材量增加了959组,达1163组,增幅470.1%。

近7天,给麦APP投放素材量呈波动状态,日均值在45组左右。

(三)媒体分布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近30天给麦APP投放渠道以快手联盟为绝对核心,穿山甲联盟、今日头条仅有极少数素材分布。

此外,给麦APP近90天投放渠道分布与近30天无明显差别。

(四)素材特征

依据ADX行业版数据,DataEye研究院统计了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7日给麦APP高曝光视频素材TOP 20,发现其素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常规混剪类、创意营销类。


其中,

常规混剪类:即通过各种画面混剪配合口播,来展示应用功能,共5条,占比25%。

创意营销类:即从画面到配音均与短视频平台营销号风格接近,开头通过特殊创意吸引用户,而后借助内容来引出产品,共15条,占比7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常规混剪类素材虽然只有5条,但包揽了2024年12月以来高曝光量素材前5名,其余创意营销类素材位列第6-20名。

针对以上数据表现,DataEye研究院观点如下:

①给麦APP投放高峰期维持在1月中下旬,目的可能是为了在春节放假前加大投放力度,以抢占市场。

1月底、2月初时值春节假期,市场娱乐需求被强烈激发,为满足市场需求、迅速争夺用户,给麦APP提前加大投放,而在春节假期期间投放力度下滑,则可能是假期期间运营人员放假所致。

②给麦APP大陆市场苹果端下载量变化与投放趋势变化并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投放手机平台重点为安卓所致。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统计区间内,给麦APP共投放素材量573组,但其中iOS平台仅有24条,安卓平台素材量超500条。因此,当安卓平台作为重点平台投放时,苹果端下载量下滑也是正常现象。

二、同类产品对比

为进一步探究给麦APP投放、数据变化与同类产品的异同点,DataEye研究院选取了同类知名产品海绵音乐、Muse AI进行对比。

(一)下载量趋势对比


点点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以来,给麦、海绵音乐及Muse AI三款应用在下载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其中,给麦下载量明显高于后两者,且始终保持一定优势,海绵音乐和Muse AI下载量较为接近。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海绵音乐在2025年1月上旬及之前,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下载量区间,日下载量维持在1500左右,不过在1月中下旬,海绵音乐下载量跌入低谷,日下载量仅剩200左右,直至2月份才开始回升。

Muse AI则是初期下载量较低,2024年12月中旬开始攀升至海绵音乐同期水平,并保持至1月中旬,而后再度滑落,直至2月份开始回升。

(二)投放趋势对比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在整体投放量级上,2025年1月上旬及之前,三款产品相差不大均处在低位,不过Muse AI要明显更低。

2025年1月中旬以来,给麦APP素材量大幅提升,日投放素材量最高超180组,明显领先于海绵音乐及Muse AI,海绵音乐素材量则大幅走低,与Muse AI日投放素材量均仅有几条。

(三)媒体分布对比



ADX行业版数据显示,近30天给麦APP与海绵音乐、Muse AI投放渠道分布有着明显差异。

海绵音乐投放渠道分布以穿山甲联盟为主、抖音为辅;Muse AI投放渠道分布以抖音、穿山甲联盟为主,今日头条为辅,两款应用近30天投放渠道均为字节系媒体平台。

对比发现,给麦APP近30天投放渠道以快手联盟为绝对核心,与另外两款应用投放渠道完全不同。

(四)素材特征对比

依据ADX行业版数据,DataEye研究院统计了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7日海绵音乐、Muse AI高曝光视频素材TOP 20,发现其素材类型与给麦APP明显不同。

具体来看,海绵音乐素材类型主要分为4类:功能展示类、真人体验&剧情类、创意营销类、音乐播放类。


其中,真人体验&剧情类共10条,占比50%。

功能展示类、音乐播放类、创意营销类分别为3条、3条和4条,分布比较均匀。

Muse AI素材类型则主要分为3类:功能展示类、真人体验&剧情类、常规混剪类。


其中,常规混剪类素材12条,占比60%,功能展示类、真人体验&剧情类分别为5条和3条。

不难看出,给麦APP、海绵音乐及Muse AI三款应用高曝光素材侧重点各有不同:

给麦APP素材侧重于创意营销类,趣味性较高,但同时混剪类也占据了素材曝光量TOP 5,两类素材均为主要类型;

海绵音乐则以真人出镜类为核心,占比达50%,更加注重通过真人出镜增加用户信任感;

Muse AI则以常规混剪类为绝对核心,其它类素材中也有一定的混剪痕迹,这样的做法最大的优势便是素材成本低、产出速度快。

此外,海绵音乐在高曝光素材中,还常借助其 AI 歌曲《超 City》登上东方卫视跨年盛典这一事件来为自身背书,增加权威性及产品力认可度。

针对以上对比情况,DataEye研究院认为:给麦APP与另外两款产品在投放策略上有明显区别,具体表现及可能原因如下:

①1月中旬起给麦APP投放力度大幅提升,而海绵音乐及Muse AI则跌至低谷。原因可能在于给麦APP在同类产品中本就具有较高数据及投放力度,临近春节,为抢占用户提前加大投放。而后两款产品一方面投放力度本就较低,另一方面受给麦加大投放力度的挤压效应影响,导致投放力度进一步降低。

②给麦APP投放渠道分布以快手联盟为绝对核心,而另外两款均以字节系媒体为核心。原因可能在于产品定位稍有不同,海绵音乐及Muse AI定位均为AI音乐生成平台,而给麦APP则定位为“AI音乐社交平台”,选择快手联盟投放或与其“社交”属性有关。

三、AI+音乐,是门好生意吗?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三款“AI音乐”类应用数据表现都差强人意,即便其中有“海绵音乐”这样的字节旗下大厂应用、也有给麦APP这样的“音乐社交”新贵,这样的表现让人发出疑问:AI+音乐,到底是门好生意吗?

从技术端来看,AI音乐的概念曾极度火热过。

2023年,AI模仿孙燕姿唱周杰伦们,霎时间火遍全网,这可以视作多数普通人眼中AI音乐赛道的第一个突破性节点;第二个则是如今AI包揽作词、作曲、演唱的“AI原创时代”。


无论是给麦、海绵音乐、Muse AI等应用,还是天工SkyMusic、天谱乐等大模型,均可以轻松实现点点手指便生成AI歌曲的功能。

但从使用体验上来看,无论是国内AI音乐大模型,还是海外的Suno等,即便是精品AI原创歌曲,听久了也会给人一种枯燥、平淡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AI音乐发展至今,在生成歌曲质量上还完全没有达到人类音乐的高度和创造性。

并且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艺术创作开始泛滥,用户自己去创作一首歌的成就感在经历最初短暂的新鲜感过后荡然无存。

由此,也引出了当下AI音乐在用户增长和商业化角度的困境。

用户增长方面,点点数据显示,2024年12月1日以来,海绵音乐及Muse AI日活均在4000左右,给麦APP日活稍高,超3.2万。不过,DataEye研究院看来,给麦APP的日活除“AI音乐”受众外,也受到其“社交”属性的加持。

商业化方面,点点数据显示,给麦APP 2024年预估收入8.0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8.85万元;Muse AI 2024年预估收入9.4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8.77万元。

这一数据对比视频生成AI赛道月流水千万的快手可灵,存在较明显差距。

就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无论从技术、用户、还是商业化角度,“AI+音乐”绝对算不上一门好生意。

不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谁也没有想到仅仅春节左右半个月的时间,ChatGPT也被DeepSeek拉下神坛。

或许AI音乐赛道也将很快迎来它的DeepSeek时刻,届时,“AI+音乐”是否一门好生意更值得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