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伴随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嘹亮号角,一场场青春洋溢的理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种在干部群众心房;一篇篇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鲜活报道,将新时代的渭南故事推向世界;一束束凡人微光造炬成阳,点亮渭南城市新形象;一场场文化活动雅俗共赏,铺就群众精神家园的“诗与远方”……翻开2024年渭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绚丽画卷,有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在东秦大地生生不息,催人奋进。

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务实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持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高举思想之旗 铸牢信仰之魂

“欲事立,须是心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扬思想旗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理论学习提质增效,理论研究阐释初显成效,理论宣讲平实务实。
——聚焦“关键少数”,理论学习更加深入
市委常委班子带头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77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5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自觉。
强化对各级各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推动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列出学习专题、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研讨。巡听旁听4个县(市、区)党委、33个市直部门党委(党组)和12个县直部门、乡镇(街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聚焦拓宽平台载体,理论阐释有突破
《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一文中写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定义了美的内涵,延展了美的形式。正是他们看似琐碎普通、点滴平凡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读懂新年贺词里的中国面貌》文中写道,“新年贺词里有日益增进的民生福祉”,并用事实依据为大众解析了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聚焦渭南高质量发展,推出《渭南日报》理论专版,先后刊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等有新意、有深度的理论文章21篇,以基层群众看得懂、接地气的语言讲述党的主张、政策、部署。成功申报2024年度省社科专项项目12个,2人获聘省社科联特聘专家;立项市级社科项目11个。
——聚焦提升感染力和亲和力,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谁说农民就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你会发现乡村不仅是造梦的广阔天地,更是圆梦的温馨家园。”“如今,在渭南,越来越多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青春梦想。”……一场场朝气蓬勃的宣讲活动走进大街小巷,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了“讲”的主体、“听”的主角。
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先进典型、基层干部5方面人才“齐上阵”,组建理论宣讲人才库,深入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等各类理论宣讲活动5200余场次,受众67万余人。
2024年7月,市委宣传部按照“体制内+体制外”“党内+党外”结构,选拔出一批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人,创新打造“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通过青年思维、青年观点、青年话语,开展线下宣讲120场次,开设运营“东秦新青年”视频号,发布宣讲微视频42个,传播量超20万,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壮大主流舆论 汇聚奋进力量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一件件优秀作品讲述新时代的渭南故事。
——“声屏报网微端”同频共振,持续提升新闻宣传质与效
过去一年,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纪学习教育、深化“三个年”活动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组织各级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办专题专栏,刊发稿件1.8万余篇(条);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40场次,发稿1200余篇(条);“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签发稿件1.7万余篇,5437篇稿件被省平台刊发,915篇稿件被总平台刊发,中省发稿均位列全省地市平台头名。各级主流媒体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渭南样本”“渭南经验”“渭南实践”“渭南探索”的精品力作,多角度展现渭南在经济发展、城乡面貌更新、民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的蝶变成果。荣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5个,在各地市中排名第一,获奖总数位居各地市第二名。
——对外宣传有声有色,持续展示多彩渭南
“赞!”2024年6月,“外媒看陕西”活动走进渭南,来自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等27个非洲国家的记者,来渭探访产业发展成就,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向世界讲述渭南故事。
2024年,全市外宣工作亮点频出:《陕西渭南:以农业合作引航,扬国际传播远帆》入选中宣部2024地方国际传播优秀案例集;系列组图《老外在渭南:感知黄河文化探访美丽乡村》荣获中非合作论坛“我和中国的故事”中非影像大赛图片类优秀奖。《老外在中国:我在渭南这十年》多语种外宣片荣获全省“遇见丝路起点之陕西印记”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世界你好,我是渭南”全球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和“This isweinan”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粉丝量突破20万。策划推出《村里来了个“洋”亲戚》等系列外宣精品,持续向世界展示多彩渭南、精彩渭南。
——“渭南宣传”守正创新,持续筑牢“指尖阵地”
2024年1月,全新改版后的“渭南宣传”微信公众号,以平实的话语、年轻的视角、更具“网味”的文字传递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网络时代,思潮多元多样、纷繁复杂,“渭南宣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用“一颗文心”思考当下,与网友将心比心“话由心生”,在知责担责中书写“笔墨青春”。粉丝从渭南本地发展到全国35个城市。网友说:“‘渭南宣传’是懂我们的。”“好想去渭南看看!”……
如今,“渭南宣传”已改版一周年,刊发原创文字稿267篇、原创视频163个,阅读量超300万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渭南、了解渭南、爱上渭南的窗口。

涵养文明正气 构筑精神高地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和灵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全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涵养文明新风,崇德向善风尚沁润城乡。
——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新风正气
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90后的贾博涛成立公益讲堂免费教学,受益儿童5000余名;面对巨款,环卫工人刘芳艳毫不动心,等待失主,物归原主,用凡人善举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不断涌现的“最美”渭南人,于平凡之中见证着伟大,更成为渭南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临渭区解放街道办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登“三秦楷模发布厅”。我市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名学生被推荐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7名学生被推荐为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
——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百姓心聚场”、“开学第一课”、书画作品展、摄影艺术展等“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秦东大地精彩上演,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24年清明节期间,全市广大中小学生以“缅怀先烈”为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祭英烈活动;“爱我国防强国有我”渭南市第二届中学生国防知识大赛丰富了国防教育实践载体,增强了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依托渭华起义纪念馆、王尚德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渭华起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评为全省唯一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培树文明实践新形式,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你看,这两个公益宣传栏上都贴着小广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晚上噪音扰民,请问工期什么时候结束?你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24年3月,“我的城我守护”千人观察团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在全市搭建起市、区、社区三级文明志愿观察平台,面向社会广泛招募了1165名观察员走街串巷,围绕社区治理、环境卫生等问题,以“挑刺”的方式服务文明城市建设。
持续培育文明新风,依托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创评项目,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评定为示范站。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市

一年来,立足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文艺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大美秦音,闪耀古都。秦声秦韵,传唱千年。”2024年11月11日晚,为期11天的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落下帷幕,由渭南市秦腔剧团联合富平县阿宫剧团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获特别推荐剧目奖。在陕西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根据地》获“优秀作品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24年,全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长篇纪实文学《行走黄河太华间》出版发行,新编秦腔历史剧《虞姬别霸王》完成首演,电影《家在黄河边》在全国院线上映,广播剧《不穿军装的老兵》在中国之声、浙江、湖南等多家广播电视台播出……各类文艺创作勇攀“高峰”,精品佳作次第亮相。
——文化产业活力迸发
2024“一带一路”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举行,来自印刷包装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知名企业代表齐聚渭南,聚焦全球印刷包装品牌建设话题,推动渭南印刷包装创新链、科技链、合作链、共赢链的全链条发展。大会当天,吸引500余家印刷包装企业参加,签约重点项目24个,100余家国内媒体和1000余家国外媒体关注报道。
目前,渭南已形成以陕西北人为龙头、科赛机电等44家重点企业为主的印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渭南生产的高端凹版印刷机、印刷机械控制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
2024年,我市坚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印刷包装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市规上文化企业67家,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9.09%。实施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三年行动,新增4A级景区1个,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7.9%。
——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延伸
“放电影的来了!”2024年9月的一天,临渭区崇凝镇线王村村民纷纷拿上自家凳子,向电影幕布前方聚拢,一轮圆月、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一束灯光,点亮了村民的夜生活。
2024年,我市把公益电影放映列入“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益电影+”活动形式,融合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目前,全市有150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城镇乡村,覆盖20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全年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8万余场次。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过去一年,全市先后举办“龙腾贺岁家国祥瑞”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活动、渭南市群众文化节等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场。年年有新意、岁岁有亮点,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文化盛宴”。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
过去一年,全市成功查办非法印制销售盗版出版物等“扫黄打非”案件8起,开展规范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30次,用力筑牢文化市场安全屏障。从严整治网络乱象,依法依规处置有害信息2800余条,有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又踏层峰望眼开,更扬云帆立潮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新的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牢记嘱托、锐意进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着力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丨 渭南日报

记 者丨 任晓彤

编辑丨任瑞

初审丨徐磊

终审丨杨宇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