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彤在勘探取样。受访者供图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我们的行装,
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每当耳畔响起这首《勘探队之歌》,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地质工作者攀援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在大河峡谷中的画面。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在茫茫高原探寻大地宝藏的地质工作者。作为一名“青海榜样”,他早已成为无数同行心目中的标杆,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他就是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
追着光
今年39岁的王泰山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矿产所总工程师。2007年参加工作时,潘彤任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一来就听说了,是业内很有名气、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到单位没多久,这名年轻的地质技术员就听到了不少关于潘院长的“传说”——作为地调院的掌舵人,潘彤有水平,善统筹,能够前瞻性地布置全局工作,一些想法在领域内十分超前。
其实,这不是王泰山第一次听到“潘彤”这个名字。王泰山本科就读的桂林工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早前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校,而潘彤正是毕业于此。
“当年找工作时,就是奔着青海来的!”
上班后,王泰山被安排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区,驻地海拔5300米以上,自然环境极其艰苦。潘彤频繁来这里调研,在一线指导工作。
说来也怪,接触次数多了,王泰山渐渐发现,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潘彤最喜欢说的话不是踏踏实实留下来扎根基层,而是鼓励他们不断学习走出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单位的支持下,2009年,王泰山脱产读研,专攻构造地质学。
“在学校读书的那几个月,单位会发一些生活补助。寒暑假回单位上班,照常发工资,还会报销去学校的往返路费。”提起这段经历,王泰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幸运儿。
“记得有一次是在玉树的莫海拉亨矿区,这个地方不仅海拔高,外部环境也最为复杂。潘总到玉树后直奔矿区现场,甚至都没进帐篷喝口水,就直接到露头跟我们探讨铅锌矿的成因。那个瞬间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专业的痴迷、热爱。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他直接冲到露头上的那一幕,仍历历在目。”
2012年毕业后,王泰山回到玉树,开始作为然者涌铅锌银矿的项目负责人独当一面。没多久,潘彤调至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但潘彤开展的一些工作就像在广阔湖面上泛起的阵阵涟漪,在系统内层层散开,激发着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回到局里后,潘总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本单位人才,在地调院打造了‘人才小高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西北地区建起的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这在全国都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王泰山看来,这项工作焕发着持久的生命力。
“去年全局14人入选‘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院里占了一半,全局又占全厅的一半以上。按时下时髦的词来说,在人才工作这方面遥遥领先。”
2023年5月,王泰山加入潘彤工作室,对潘彤的工作思路和方向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他发现,虽然潘彤关注的内容在不断变化,但有些习惯始终如一。
“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阅读外文文献,关注行业前沿报道,而且每年都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在理论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对全省的矿产资源了如指掌。正是基于这样扎实的理论认识,所以想法很有前瞻性,很多布局在若干年后都得到了印证,甚至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在王泰山眼中,地质行业很讲究传帮带。在这个过程中,潘彤就是他们身边的例子、奋斗的目标。
“潘总被评为‘青海榜样’,也是对这个行业的肯定。作为我们的领头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地质是一个值得让人了解、更多年轻人加入的行业。”
靠近光
“潘老师您好,我是盐湖研究所的李永寿,多年来一直从事钾盐资源方面的研究……”
那是2020年冬日的一天,几经思量的李永寿鼓足勇气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此前只有过一面之缘的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李永寿的目的很简单,希望能加入潘彤创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钾盐是制造钾肥的重要矿物原料,作为我国重要的钾盐供应生产基地,柴达木盆地盐湖钾盐资源保障能力如何提高,是潘彤和同事们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而这也正是李永寿想要深入研究的重点。
邮件发出后,李永寿有些忐忑,脑海中不禁回想起他跟潘彤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李永寿是地地道道的青海人。2009年,从长安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便到了盐湖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盐湖资源相关的研究。第一次见到潘彤,是李永寿在参加博士答辩。
“我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围绕呵叻盆地、兰坪——思茅盆地、昌都盆地等地的固体钾盐矿床的研究,那时潘老师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但提出的一些问题非常专业,甚至从基础地质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次碰面,知识渊博、思路开阔的潘彤给李永寿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2018年开始,潘彤对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不断进行成矿特征和规律的探讨和总结。见贤思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永寿便萌生了加入工作站的想法。
“欢迎欢迎,很高兴你能加入我们!”没多久,潘彤回复了。在他的支持下,2021年,李永寿正式成为科研工作站的一员,并在两家单位的联合培养下,开始参与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卤水成矿模式的研究项目。
“当时普遍认为深层卤水中锂、钠等元素,是盆地边缘淋滤下来的,可我们发现,有些元素无法通过这种模式产生。我们据此提出一个观点:卤水中有些元素是盆缘深部的一些东西带进来的。但你想,前一种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不敢提出来……”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李永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充满顾虑的他找到潘彤,希望老师能为他指点迷津。
“听完我的解释,潘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合理!”
在潘彤的鼓励下,李永寿为自己的科研结论找到了更多的证据支撑,从而提出一种新的成矿模式。令人欣喜的是,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跟其他研究成果整合后,申请了2024年的青海省科技进步奖,已经通过初评。
“其实每次碰面,潘老师都会鼓励我们继续研究,尤其是多解决一些盐湖领域当中急需攻关的‘卡脖子’问题。”正因如此,李永寿感觉到,潘彤不仅仅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更是一个愿意支持学生发展、甘为人梯的人。
成为光
“青海有没有?”
“有多少?”
“在哪里找?”
这是三个刻在朱传宝脑海里的问题。问题是核心的页岩气。2013年,这个来自山东的小伙子刚到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工作,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地质技术员,活跃在东昆仑一带。
“青海晚古生代、中生代分布范围广、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作为青海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层系之一。可到底有没有,大家心里没底儿。但潘总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有!”
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
2013年12月11日,新华社发文称《勘查发现:青海4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蕴藏页岩气》。
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朱传宝依然记得背后的故事。
“这次从零到一的突破是潘总根据自己对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得出的结论。在八宝山地区页岩气勘查过程中,潘总在项目野外驻地蹲点研究,一蹲就是几个月。”
其实,让朱传宝对潘彤印象深刻的并不仅仅是这件事。
钴矿是东昆仑成矿带发现的重要矿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潘彤在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收集、现代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成矿地质背景重新厘定。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东昆仑成矿带“热水喷流—沉积型”钴矿成矿模式,发现了肯德可克钴铋矿,确立了钴矿勘查的找矿标志,对东昆仑成矿带的钴矿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都有科学指导作用。
“正是这一创新性的认识,青海掀起了钴矿找矿的一轮热潮,全省钴矿资源储量排在了全国第三位。”
2019年,朱传宝被调到局机关,从事管理工作,跟潘彤的交集逐渐多了起来。
“从生产到管理,转型压力很大。就像只做单一的铜矿勘查项目工作,现在不光是铜矿,基础地质以及直接找矿以外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知识,都需要‘补课’。”也许是看出了朱传宝的恐慌,为了让他从容应对相对宽泛的工作内容,潘彤有针对性地推荐了一些参考书、论文。而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也让朱传宝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潘总在安排全局工作时总是很有大局观?为什么他总能引领全省的地质工作?为什么他能够精准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原来答案并不复杂。”
答案是热爱。“虽然平常工作很忙,但他依然频繁前往科研一线,指导工作。一把地质锤、一个放大镜、一个罗盘,在野外工作劲头十足,我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风采。”
答案是钻研。矿产勘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领域,离不开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水文学等知识的掌握。朱传宝发现,本科阶段潘彤在地球化学勘探专业学习,但在研究生时期,他先后攻读了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和矿床学专业,理论的深度、精度都在不断拓展。
答案是专注。“柴达木盆地是他倾注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地方。他不仅对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成矿单元进行了系统划分,还以盐类成藏作用过程中的‘源-运-储-变-保’为主线,创建了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成藏系统理论,攻克了勘查技术难题,实现了深层卤水找矿突破,再造了一个‘察尔汗’!”
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去年,朱传宝考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青藏博士研究生班。
“前面有潘总这样一个标杆,希望我能跟随他的脚步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散发光
“腾”地一下,韩光的脸红了。
有些局促的他看着一脸严肃的潘彤为难地开了口:“这个我确实不知道……”
韩光在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工作。2005年从青海大学资源勘查专业毕业后就来到这个单位,主攻盐湖资源勘查。彼时,他负责的一个黑海北项目正在参加评审。作为省上的专家,潘彤是评委之一。虽然早就听说对方“水平特别高,业务特别精”,但一直没有打过交道。
谁曾想,第一次碰面,就被问住了。
“感觉他对全省的地质情况都特别熟悉,不管矿区在哪个地方,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具体而又准确。看我答不上来,又为我详细地解释这个矿的成因、类型……”
这次交流给韩光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鞭策着他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在潘彤开始关注盐湖资源后,韩光期待着能有机会再向他学习。
很快,机会来了。
2019年,潘彤工作室挂牌成立。早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韩光成为工作室第一批成员。第二年,局里安排了盐湖资源产能核查项目,韩光被抽调过来,一同负责。
“这是一项摸家底的工作,数据收集难度很大。”韩光知道,钾盐是战略性稀缺资源。钾作为粮食种植必不可少的肥料元素,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青海钾资源的宝贵不言而喻,但家底摸不清楚,影响的就是粮食安全。
真实准确是调查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为了确保数据成果真实可靠,潘彤一边协调各个部门,从管理层面获取准确数据,一边要求韩光他们仔细核查企业上报的数据,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反复进行求证。
“整个过程中,潘总都是站在全国大局,全盘考虑、解决问题,是很有大局观的一个人。而且业务能力非常强,翻开报告,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数字不对。”
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止这一个。
盐湖资源保有的资源量很大,但真正可以利用性如何?柴达木盆地西部富水性差,短期内不能大规模开采,下一步怎么办?
“向深部探索做资源补充,要有这种使命感。”潘彤的话,让韩光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马海深层砂砾孔隙卤水矿床开发利用研究,目前研究已取得成功,产能测试单孔涌水量大,KCl品位及降深稳定。盐田蒸发试验及选矿试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证实该类型卤水资源可采可用。”
面对成绩时,韩光还在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潘总不仅热爱这个事业,还很有使命感。时刻都在思考找矿是为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就像去年我国铬矿资源严重短缺,潘总在今年就部署了相关工作。就是那句话,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
共事时间久了,韩光觉得自己已经渐渐被“同化”。
“现在对待工作越来越较真,就像统计、分析数据时,一定会多查一遍;无论工作多忙,都要亲自去现场去野外,心里才有底儿。”
从技术员干起,韩光干这一行也快20年了。
“坦白说,一开始只是想找份工作,等找出了几个矿、做了一些贡献之后慢慢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在潘总的影响下,现在我认为为国找矿,这份光荣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是值得。我会继续学习他的恪尽职守、担当有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采访手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了解青海地质工作的人,一定不会对潘彤感到陌生。从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下属的青海有色物探队野外分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到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一路走来,潘彤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生能和地质结缘。毕竟上大学前,对于这个行业,他全部的认知都来自那部让他印象深刻的电影——《李四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就这样巧妙地贴合了潘彤的人生。
如今,潘彤成为了“青海榜样”,要讲讲他的故事,我想也可以从那些受他影响、向他学习的人入手。换个角度,也许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王泰山、李永寿、朱传宝、韩光,他们中有人是潘彤的同事,有人是潘彤的学生,有人曾受他指点,有人曾被他鼓励,潘彤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印记。
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