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茧蜂亚科—内茧蜂族(五):脊茧蜂
18.弓脉茧蜂属
弓脉茧蜂属(学名:Arcaleiodes),内茧蜂族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50—64节,具淡色环。下颚须和下唇须细长;口后脊在腹方与后头脊连接,成角状。头顶窄;单、复眼大,背观复眼长是上颊长的3—4倍。后头脊背观成圆弧状;盾前凹发达;胸腹侧脊完整;中胸侧板光滑;基节前沟缺。并胸腹节无分区,端侧角有钝瘤突。前翅m-cu脉前叉,与2-CU1脉成角度,并与1-M脉向后发散,即第1盘室向后扩大。前翅3-SR脉长于2-SR脉;前翅第1亚盘室细长,1-CU1脉短,明显内斜;后翅基室狭窄,1-M脉弓状。跗爪简单;后足胫节内方无明显特化梳状毛。腹部第1背板具大背凹,背脊连接成中纵脊,第2背板基部中央有三角区,第2背板和第3背板基部具侧折缘;基部3节背板具纵刻条;雌性下生殖板中等大小,腹方平直,端部平截。
(2)秀弓脉茧蜂
秀弓脉茧蜂(学名:Arcaleiodes pulchricorpus)是茧蜂科弓脉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体长8.2—8.7mm;前翅长7.1mm。
触角62—64节。头顶在复眼后方呈直线收窄。OD为OOL的4倍。复眼横径是上颊长度的3.6倍。后头脊背观圆弧状。颚眼距是上颚基宽的0.7倍。中胸盾片前方陡;盾纵沟会合处的两侧各有1列短而平行的皱状横刻条。中胸侧板布满皱纹,无基节前沟。后胸侧板有平行刻条。并胸腹节后缘有2个钝瘤突。前翅r:3-SR:SR1=18:37:67:1-CU1:2-CU1=2:3;第2亚缘室长是高的3.5—2.7倍。后翅缘室显著地向外扩大:1-M脉弓状。后足胫节长距是基跗节的0.46倍。腹部第1—2背板有明显的中纵脊和粗纵刻条,背板两侧有凸边;第3背板基半部有弱刻条,端部及基余背板光滑。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15倍。第2背板长是端宽的0.67倍。
体黑色;触角中部(第25—34节)有1黄色环。脸(中部黑色)、颊、须、前胸背板(两侧下缘各有1个黑斑)、翅基片、盾纵沟会合处两侧、前中足转节以及后足跗节黄白色;中胸侧板有红褐色斑;腹部与并胸腹节连接处、第1背板端部1/3和第2背板基部边缘、第2背板端部1/3黄色。足褐黄色,后足基节、腿节、胫节红褐色。翅透明,痣和脉褐色。
②分布范围
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黄山)、湖南(天平山)、四川(灌县)。
19.脊茧蜂属
脊茧蜂属(学名:Aleiodes)是膜翅目茧蜂科内茧蜂亚科最大的一个属。
(1)分类史
本属由Wesmael(1838)建立,是从内茧蜂属Rogas Nees,1818中独立出来的。Haliday(1840)将它作为内茧蜂属Rogas Nees,1818的异名。Thomson(1892)又将它作为内茧蜂属Rogas Nees的一个亚属。从此,文献中脊茧蜂属Aleiodes或作为独立的属、或作为内茧蜂属Rogas Nees的异名或作为内茧蜂属Rogas Nees的一个亚属,这三种情况同时存在。Van Achterberg(1982)确立了脊茧蜂属Aleiodes在内茧蜂亚科中最大属的地位。
总的说来,脊茧蜂属Aleiodes是变化很大的属,经常存在中间特征状态影响到种和亚属的区分,甚至当很明显的和极端的特征存在时也是如此。比如,甲内茧蜂亚属Chelonorhogas的模式种(其第3背板隆起,端缘曲)显然属于包括其他一些第3背板平坦和端缘平直种类的种团,而一些不太相近的脊茧蜂亚属Aleiodes种类,比如A. fasciatipennis(Ashmead,1906)的第3背板则与甲内茧蜂亚属Chelonorhogas的模式种具有相同的特征。对脊茧蜂属Aleiodes属而言,其主要的共同形态是其宽而扁平的产卵管鞘。
(2)形态特征
触角27—75节;端节有或无刺。下颚须和下唇须细长,少数变宽;口头脊在腹方与后头脊连接,或在腹方退化。后头脊有变化,通常在背方中央断开。头顶和额光滑或具刻纹;颚眼沟缺;复眼或多或少内凹;盾前凹或多或少发达;前胸腹板有变化,较宽且向上弯曲至弱小;胸腹侧脊完整;基节前沟有或无;盾纵沟有变化,有时部分消失;小盾片侧脊无、模糊或显著。后胸背板中脊无至几乎完整。并胸腹节不分区.至多有一些脊,通常无并胸腹节瘤,但在某些种中则有。前翅的1-SR脉有变化,m-cu脉前叉,直,与2-CU1脉成角度并在后方与1-M脉收窄或平行;前翅r脉通常中等长,但许多种类长;前翅3-SR脉大约等长或长于2-SR脉;前翅第1亚盘室大至细长,1-CU1脉水平,短至长;前翅cu-a脉短至长,垂直或内斜;前翅M+CU1脉通常稍波曲;后翅缘室有变化,平行或端部变宽;后翅1r-m脉长至相当短,斜。跗爪无叶突和刚毛,某些种呈栉形;♂跗节正常,相似于♀跗节;胫节端部内侧无明显特化的梳状毛,罕见有。第1背板具大至相当小的背凹,其背脊连接,或多或少成拱状,无基凸缘;第2背板基部中央有三角区、中纵脊多样;第2背板以及至少第3背板基部有锋利的侧褶,但在某些种中第4背板上也有侧折缘;♀下生殖板中等大小,腹方平直,端部平截。
(3)生活习性
内寄生于巢蛾科Yponomeutidae、斑蛾科Zygaenidae、羽蛾科Pter-ophoridae、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尺蛾科Geometridae、夜蛾科Noctuidae、舟蛾科Notodontidae、灯蛾科Arctiidae、毒蛾科Lymantriidae、钩蛾科Drepanidae、天蛾科Sphingidae、灰蝶科Lycaenidae、弄蝶科Hesperiidae和眼蝶科Satyridae等13科的(低龄)幼虫。对刺蛾科Limacodidae、卷蛾科Tortricidae、织蛾科Oecophoridae、潜蛾科Lyonetiidae和蛱蝶科Nymphalidae的寄主记录需进一步证实。
(4)分布
世界性大属,已知325种。我国脊茧蜂已知55种。新内茧蜂亚属Neorhogas的模式种分布于古北区西部和东部(包括日本);其他2个亚属都是种类很多的类群,而其中甲内茧蜂亚属Chelonorhogas主要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
(5)亚种分化
本属可以分为3个亚属,以前其他的一些属(现已作为Aleiodes异名),比如Petalodes,Heterogamus,Heterogamoides和Hyperstemma都是脊茧蜂亚属Aleiodes中的小种团,把它们另立为独立属将导致并系的产生。
(6)硕脊茧蜂
硕脊茧蜂(学名:Aleiodes praeto)是茧蜂科脊茧蜂属新内茧蜂亚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体长8—10mm;前翅长8—8.5mm。
头:触角70—72节。下颚须长约与头高等长。头顶光滑;上颊在复眼后方直线收窄。单眼、复眼大,OOL:OD:POL=4:10:5。背观复眼长为上颊长度的2.4—3.0倍;复眼眼凹深,外缘与后头脊平行,下缘低于唇基腹缘。后头脊背观弧状,中央缺,侧方不与口后脊会合。额稍凹,光亮,无中纵脊。脸有细弱的横刻条。唇基腹缘内倾。口窝宽度约与脸宽等长。颚眼距是上颚基宽的0.77—0.83倍,侧观为复眼高的0.24倍。
胸:长是高的1.5—1.6倍。前胸背板背方粗糙。中胸盾片细颗粒状,有光泽。小盾片侧脊明显。小盾片前凹有5条纵刻条。中胸侧板光亮,无基节前沟,胸腹侧脊上端折向前缘。后胸侧板大部分光滑。并胸腹节具明显的网状刻条;气门椭圆形;侧纵脊后方明显,形成钝瘤突;中纵脊显著。
翅:前翅r:3-SR=11:15;1-CU1:1-CU1=4:20;第2亚缘室长是高的1.9—2.1倍。后翅SR脉在中部强度弯曲,缘室向外不扩展。
足:后基节光滑。后胫节长距是后基跗节的0.36—0.4倍;爪简单。
腹:第1—2背板、第3背板基部2/3具纵刻条和中纵脊,第3背板端部1/3及其后背板光滑。第1背板向基部收窄,长是端宽的0.9—1.0倍;基区突然收窄,背凹大。第2背板长是端宽的0.58—0.65倍,与第3背板约等长。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8—0.1倍。
体色:红黄色;上颚端部、单眼区黑色;触角除基部2节外、后足胫节端半及后跗节暗褐色。翅痣暗褐色,翅脉红黄色。
②分布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
(7)凸脊茧蜂
凸脊茧蜂(学名:Chelonorhogas convexue)是茧蜂科脊茧蜂属甲内茧蜂亚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体长4.6—5.0mm;前翅长4.2—4.5mm。
触角41—51节。OOL:OD:POL=5:3:1。背观复眼长是上颊长度的1.2倍。头顶在复眼后方直线收窄。头顶具细横皱,明显后倾。上颊光滑;额平坦,光滑,侧方具斜刻条。脸具横刻纹,中央稍隆起。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6倍。颊光滑;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2.0倍,侧观为复眼高度的0.6倍。前胸背板侧面前方、中央及后方具平行刻纹,下方具纵刻纹。胸腹侧节完整;基节前沟缺;中胸侧板除前背方具刻纹外光滑。后胸侧板具皱纹。中胸盾片前方陡,具光泽,光滑;盾纵沟窄;小盾片近光滑,端部具刻点,具侧脊。并胸腹节短,明显后倾,具不规则皱纹,中纵脊基半完整。前翅r:3-SR:SR1:3:9:17:2-SR:3-SR:r-m=7:9:7;1-CU1:2-CU1=8:9;cu-a脉近垂直。后翅M+CU:1-M:11:10;缘室向端部逐渐扩大;2-SC+R脉四边形,cu-a近垂直,无m-cu脉。足跗爪腹面无叶突,基部具栉齿;后足基节光亮,具微细刻点;后足腿节、胫节和基跗节长分别为宽的4.6、11和10倍;后足胫节距长分别为其基跗节的0.45和0.4倍。腹部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1倍;背凹大,背脊愈合,围成一个半圆形基区,背脊愈合处侧观显著凸起;第2背板长是第3背板的1.5倍;基区大,光滑。第1—2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和中纵脊;第3背板基缘具稍弱的皱状纵刻条,其余具皱状刻点;第2—3背板具锐的侧褶。第3背凸,端缘下曲;其余背板缩在第3背板下。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08倍。
头、腹部深褐色至黑色,有时腹部基方色稍浅;胸部红黄色;触角、须和足深褐色至黑色。翅膜褐色,痣及脉褐色。
②分布范围
浙江(杭州、西天目山)、湖北(武昌)、湖南(城步)、福建(建阳、沙县)、广东(封开)、海南(营根)广西(田林、南宁、龙州、北流)、贵州(惠水、平塘)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文山)。
(8)静脊茧蜂
静脊茧蜂(学名:Aleiodes aethris)是茧蜂科脊茧蜂属脊茧蜂亚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正模♀:体长7.3mm;前翅长7.1 mm。
头:触角59节,各节似分两节,第3节长是第4节的1.4倍,第3、4及倒数第2节长分别为其宽的1.8、1.3和1.7倍;触角长为体长的1.1倍。下颚须长度为头高的1.2倍。背观复眼为上颊长度的3.8倍;复眼明显突出;上颊在复眼后方明显收窄。后头脊背方中央缺,腹方与口后脊汇合。OOL:OD:POL=2:5:3。头顶和上颊细颗粒状;额微细颗粒状,近光滑。脸上方具细横皱,大部分具细颗粒状。唇基凸,细颗粒状。口窝宽度为脸宽度的0.38倍。颊细颗粒状,近光滑;颚眼距为上颚基宽的0.75倍,侧观为复眼长度的0.20倍。
胸:长度为高度的1.7倍。盾前凹深,窄小;前胸背板侧面中央及后方具平行光滑刻纹,下方细颗粒状。基节前沟浅而模糊;中胸侧板除在基节前沟处和背方具刻纹外近光滑。后胸侧板后缘和下缘具皱纹,其余细皮革状。中胸盾片和小盾片皮革状;盾纵沟窄,浅,后方汇合。小盾片前沟深,具3条纵脊。并胸腹节中纵脊细而完整,具细刻纹,后缘两侧角具钝瘤突。
翅:前翅1-SR+M脉直;r:3-SR:SR1=17:17:47;SR1脉直;2-SR:3-SR:r-m=11:17:9:1-CU1:2-CU1=13:17;cu-a脉内斜。后翅1r-m脉显著外斜;M+CU:1-M=27:22:缘室近平行,向端部稍扩大;2-SC+R脉竖形,cu-a外斜,m-cu脉长。
足:跗爪简单。后足基节近光亮;后足腿节、胫节和跗节长分别为宽的5.1、10.7和7.9倍;后足跗节为其胫节长的0.9倍;后足胫节距长约等长,为其基跗节的0.33倍。
腹: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0倍,两侧向基部收窄,背脊愈合,基区光滑。第2背板长是端宽的0.8倍,是第3背板的1.3倍;基区很小。第1—3背板具明显的皱状纵刻条和中纵脊,第3背板端缘和以后背板光滑。第2—3背板具锐的侧褶。产卵管鞘长是前翅的0.1倍。
体色:黄色至红黄色;须黄白色,触角除基部2节黑褐色;端跗节和产卵管鞘褐色c翅面端部带暗色,基部黄色;前翅C+SC+R脉端部、副痣、翅痣亚端部、1-SR脉、1-M脉、1-SR+M脉、r脉、2-SR脉、CU1脉、m-cu脉和cu-a脉、后翅1r-m脉、2-M脉、2-SC+R脉和SR脉端半及其附近翅面黑褐色,其余脉黄色。
变异:体长6.8—7.8mm;前翅长5.8—7.6mm,触角58—63节。
②生活习性
寄主:毒蛾幼虫。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高岭子)、吉林(柳河)、浙江(缙云)湖北(武昌)、湖南(浏阳、天平山、索溪峪)四川(峨眉山)、福建(沙县)、广东(广州)。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