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刷一刷票房排行榜,看看《哪吒2》又把榜单上的哪部大片给“灭了”。
毕竟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杀进全球票房榜的前列,拔剑四顾全是好莱坞电影。
作为中国观众,我对《哪吒2》期望不高,超越迪士尼动画片《头脑特工队2》就行。
顺便说一句,《头脑特工队2》是去年全球票房冠军,动画片影史票房冠军,全球影史票房第八名。
超越它,就意味着《哪吒2》将成为全球最卖座动画片,并且能够杀进全球影史票房前八名。
看《哪吒2》在榜单上攀爬的过程,其实也是回顾电影史的过程。那些榜单上熠熠生辉的电影身上,都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
世界之王
YIQIYINGCHUANG
谈到电影票房排行榜,自然要从坐世界电影票房头把交椅的那一部说起。
我至今不会忘记与《阿凡达》邂逅的那个冬天,一切都历历在目。
2010年,观众排队等待观看电影《阿凡达》
2009年,3DIMAX这个概念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认知。当时整个东北只有一块IMAX大银幕,全东北渴望新鲜感的年轻人齐聚长春欧亚卖场。
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观影感受,我以为我看到了天堂,而3D的效果又让我身临其境,让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这就是詹姆斯·卡梅隆酝酿13年,花费4.5亿美元为我们打造的童话。困难的部分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方式。
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拍摄现场
我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电影从2D到3D的技术革命,那种兴奋难以言表。就像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所言: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亚当斯的这段名言还有两句: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是的,如今的我们已无法从《爵士歌王》里领略无声到有声的震撼,无法从《浮华世界》里感受黑白到彩色的惊艳。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
自然,也有人对3D技术嗤之以鼻,甚至固执地认为只有胶片拍出来的才叫电影,比如昆汀·塔伦蒂诺,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但对于整个好莱坞,包括一度超越《阿凡达》票房记录的漫威来说,是詹姆斯·卡梅隆开拓了之后十余年的好莱坞3D电影时代。
电影小子
YIQIYINGCHUANG
诺兰和昆汀自然也有他们认为“改变世界”的革命性电影,这些电影自然也诞生在他们的15~35岁之间。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一批不到40岁的电影人在好莱坞横空出世,他们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整个电影世界。影评人宝琳·凯尔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做“电影小子”。
其中最著名的四位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这群人出生于二战前后,在越战的阴影和嬉皮士的狂欢中度过青年时光,同时还见证了美苏争霸所引发的技术狂飙,而这一切都融入了他们的作品。
当然,他们并没有走上同一条路,斯科塞斯和科波拉用电影去思考这个时代。而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则想用科技去实现儿时梦想,顺道打破票房记录。
1975年,电影《大白鲨》上映,这部电影不仅以4.71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史上最卖座影片,同时还开创了一个电影档期——暑期档。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之后,斯皮尔伯格凭借《E.T》和《侏罗纪公园》两次刷新影史票房记录。当我们以为他只是个商业片导演时,他又凭借《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至于乔治·卢卡斯,他可能是“电影宇宙”这个概念字面意义上的鼻祖。1977年,电影《星球大战》上映,票房7.75亿美元,大幅度提升了《大白鲨》所保持的影史票房记录。
导演乔治·卢卡斯
当年观看《星球大战》的观众里有一位卡车司机,他完全被这部电影所征服,萌生了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念头,他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正是在“电影小子”的引领下,好莱坞电影进入新好莱坞时期。而这股浪潮也通过录像带传递到大洋彼岸。
他们的电影不仅让中国观众重新认识了好莱坞电影,还为之后到来的分账大片时代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影迷。
少林寺
YIQIYINGCHUANG
当我们谈到“影史票房冠军”这个话题时,总会有人提醒我们别忘了40年前的那部神作——《少林寺》。
人们会说,如果把少林寺当年的票房按照购买力换算成今天的票房,可能这个数字将会突破100亿。所以《少林寺》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如果说过去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如今《少林寺》遭遇了《哪吒2》的挑战。显然100亿已经挡不住《哪吒2》了。
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少林寺》票房数据存在一定争议。因为中国电影票房一直到1994年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之后才算有比较权威的数据。
但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少林寺》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的电影有很多竞争对手,而那个时候的电影几乎没有对手。
所以不仅仅是《少林寺》,包括《庐山恋》《神秘的大佛》《405谋杀案》等很多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国营制片厂僵化的制片体制,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寒冬。
第五代导演黄建新回忆说:“电视等娱乐媒介的快速发展,让电影院活不下去了,改茶楼,改录像厅,放着香港的打斗片,就不看自己拍的故事片。”
将观众再次拉回电影院的,是好莱坞大片。被录像带、影碟滋养的中国影迷,开始为好莱坞电影贡献票房。
1994年,广电部批准中影公司通过“票房分账”的形式每年进口10部电影。同年,电影《亡命天涯》在中国6个试点城市上映。
相信每一位在那一年去电影院看到《亡命天涯》的观众都会发出感叹,电影竟然可以拍成这个样子。
接下来,是《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2》《泰坦尼克号》……在好莱坞大片的持续冲击下,中国电影开始思考商业化之路。
第五代
YIQIYINGCHUANG
如果说好莱坞有“电影小子”,那么中国就有“第五代”。
和“电影小子”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不同,“第五代”走的是先艺术后商业的道路。
当年“第五代”横空出世,直奔欧洲三大电影节而去。赚不赚钱无所谓,但片子国内外得奖是有脸的 (导演吴天明语) 。
然而这种只要电影节不要电影院的创作方向,直接的后果就是让中国电影失去了“自己的”观众。
1995年,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真实的谎言》上映,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久违的长队。
1997年,又是詹姆斯·卡梅隆,带着碾压全世界的票房巨轮《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举国上下皆被震撼。
“中国电影那时候连这个该怎么拍都不知道。”黄建新说,“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的电影快活不下去了。”
在2000年拍完《求求你,表扬我》后,黄建新暂时放下了导演工作,转型成为电影监制,因为“中国电影要走工业化的路,不走就没了”。
黄建新逐渐成为电影圈内的金牌监制,他参与的作品包括《投名状》《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等。
黄建新在《长津湖》片场
很难想象拍出过《黑炮事件》的艺术青年竟然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走得这么坚决,这么远。
与黄建新英雄所见略同的是张艺谋。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上映。这部电影内地票房2.5亿,是当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导演张艺谋
《英雄》被称作中国内地第一部商业大片,开启了内地电影真正的商业片时代。
此后,陈凯歌、冯小刚等第五代导演纷纷下海拥抱商业电影。涌入市场的还有陈可辛、徐克、邱礼涛等一批北上淘金的香港电影人。中国商业电影开始狂飙突进。
“门外汉”
YIQIYINGCHUANG
随着中国电影商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引领票房排行榜的电影人也在不断变换身份。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拍商业片属于“半路出家”,那么宁浩、徐峥、陈思诚们则完全是从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导演。他们以更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思维不断刷新票房记录。
导演徐峥与宁浩
而这之后,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知识普及和资源整合,让更多非科班出身的电影人得以逐梦演艺圈:作家韩寒,法学院毕业生郭帆,医生出身的饺子,还有冯巩的徒弟贾玲……
没有既往框架束缚的“门外汉”们,带来了自己关于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的思考和实践。
而中国电影票房榜单也被他们的实践不断刷新。尤其在电影市场低迷的当下,这些“门外汉”成了搅动中国电影市场的鲶鱼。
同样被搅动的还有好莱坞。30年前被好莱坞大片深深刺激的中国电影,终于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票房奇迹。然后哪吒一转身,又把好莱坞把持的票房排行榜搅了个天翻地覆。
导演郭帆与饺子
以票房排座次,难免突出电影商业化的一面,遮蔽其艺术化的一面。票房榜单上,充斥着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却看不见科波拉和斯科塞斯的名字。
很多钟爱电影艺术的影迷们顺着榜单往上看,越看越心寒。感慨商业和艺术不可兼得。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所言:“拜哪吒所赐,全球影史票房前50的大榜摆到我眼前。从尾到头捋了一遍,内心不住感慨:这人类文明咋搞成了这么一副鬼样子?”
然而中国电影最近3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市场化和工业化,电影艺术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法孤芳自赏。
已故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每年有三四部片子我要挣钱,比如让李云东导演拍《东陵大盗》,拍了四五部赚了钱,用赚钱的电影来养活这个厂。所以每年能够提供一两部像田壮壮、陈凯歌这样的赔钱货。”
商业供养艺术,制片厂如此,市场同样如此。《哪吒》和《流浪地球》也许不够艺术,但对中国电影意义重大。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