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家长如何解决呢?
这种“不科学”的现象,原则上没法从常规知识中获得答案,那么能不能借助上一辈的生活经验呢?
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
现在因为孩子叛逆而头疼的家长,他们的上一辈往往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原因有两个:
第一,当时的经济条件还很差,甚至有些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子女的教育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第二,当时的家庭一般孩子比较多,孩子一多,家长的重视程度,相比独生子女,自然就会下降,谁还会在意孩子叛不叛逆;
所以上一辈的生活经验,也基本无法参考。
那今天孩子的叛逆,家长该如何解决呢,方法也有很多,但我推荐家长可以去看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余华,因为这本书拍成过电影,也拍过电视剧,所以有些人对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有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叫福贵的人的悲惨经历,有多悲惨呢,福贵的家人先后以不同形式死去,最后的福贵身边,只剩下了一头老牛。
余华当年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凄惨的书,这本凄惨至极的书为何被拍成影视作品,且在文坛、演艺圈都大受好评呢。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说来,能写本专著,养活一小撮文坛作家,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余华通过这本书,解答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大难题。
这个大难题就是,人到底为谁而活。
是为祖宗光耀门楣吗,是为了父母传宗接代加要老吗,是给兄弟姐妹当伴吗,还是为了给后代保驾护航呢?
余华认为都不是,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为了自己,因为祖先离你太远,父母总会故去,伴侣、亲戚、甚至子女,也未必能一直陪伴你,能全程陪你过完一生的,只有你自己,再无第二人。
那么这么一本书,又和解决孩子叛逆问题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看完这本书之后,心态直接和余华接轨,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然后放任孩子的叛逆不管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认为余华老师写这本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因为只告诉你,人活着,就只是活着,而且只是自己活着,和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不是很大,余华老师真正想说的,应该是,人应该先爱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今天孩子的叛逆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的叛逆,是因为他从一个凡事都要听父母的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自己主见的大人,这个变化的过程,难免会“破旧立新”;
第二,孩子没有深入理解父母的心意,只想着自己,于是两者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其实这种解释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种推论的核心,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家长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成天吃喝玩乐,你却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你感觉可能吗;
如果父母成天在家里表现的情绪不稳定,你却想让孩子专心学习,你感觉可能吗;
如果父母无法给孩子做出一个积极的表率,你却想要求孩子自己不放纵,你感觉可能吗;
中国有句俗话,叫言传不如身教,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光用嘴提要求,却自己我行我素,孩子怎么可能好的了。
但是有些家长明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为何却改不了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关爱过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唤起自己对自己自爱呢,方法应该不止一种,我能给出的建议,是完完整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读一遍《活着》。
当你读懂书中的内容以后,你大概率就能知道爱自己的重要性了,当你知道爱自己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