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晨阳】小型无人机已经成为俄乌战场上的头等威胁,尽管近3年来俄乌双方都试图寻找各种防御无人机的应对方法,但随着无人机战术与战法的提升,这些方法也在快速失效。美国“防务快报”网站11日称,俄军近日甚至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条道路上修建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保护网通道”,试图用覆盖整条道路的反无人机网减少“无处不在的无人机空中威胁”。美媒称,尽管这种做法看似笨拙,但很可能会与俄军其他的反无人机防御措施一样,最终成为全球各国军队学习的手段。

笨拙的“保护网通道”

报道称,俄罗斯的军事工程师用反无人机网完全覆盖了俄乌冲突前线关键补给路线的露天路段。在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中,一名俄军工兵部队指挥官介绍了这条“保护网通道”:“我们正不断改进技术。这些保护网安装在道路最开阔的路段,以确保我们车队在道路上的行进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增加保护网的覆盖区域,并改进了安装技术以更快地完成这一切。”


俄军正在搭建“保护网通道”。(图源:“动力”网站)

美国“动力”网站称,这条被曝光的“保护网通道”位于连接巴赫穆特和查西夫亚尔的道路上,此举正值俄军准备发动另一次重大进攻之际,旨在保护俄军后勤补给路线免受乌军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FPV)的攻击,后者已成为“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武器”。


乌军常用的FPV无人机

视频显示,俄军工程部队展开了一卷保护网,将其安装到道路两侧均匀分布的竖立支撑杆上。“理论上,这种保护网将提供缓冲,防止乌军FPV无人机直接攻击俄军车辆。如果乌军无人机俯冲突破保护网的防御,也会因为被保护网缠绕而偏离航线。”但报道认为,不利的是考虑到乌军使用无人机攻击俄军后勤车队的强度,此类保护网需要不断维护更新。

目前尚不知道这种“保护网通道”是前线部队灵机一动而临时创造的,还是俄军反无人机系列措施中的一环。“防务快报”网站称,建造这样的保护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便宜的方法,可以防止那些投掷手榴弹和小型炸弹的乌军无人机,尤其是采用光纤制导、不受传统电磁干扰手段影响的无人机。

报道提到,尽管这种露天的“保护网通道”不能保证100%地阻止乌军无人机打击,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迫使乌军在每个目标上花费更多的自杀性无人机,从而在费效比上更占优势。如果此举被证明有效,类似的临时通道未来可能会出现在俄乌冲突前线的其他地方,并最终联合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动力”网站提到,在顿涅茨克架设的“保护网通道”并不是俄军第一次尝试大规模使用保护网来击败这些快速、高度机动的武器。2023年俄军曾在巴赫穆特附近的道路上使用横跨道路半空中、悬挂在灯柱之间的多重保护网,试图阻止FPV无人机对俄军车辆的追击。但乌军无人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法,“这些独立的保护网旁边毫无遮挡,乌军FPV无人机可以从它们旁边绕过去继续追击俄军车辆。”

“防务快报”网站则提到,俄罗斯去年年底还开始在前线附近推出一种非常规的无人机警告系统,它就类似路边的交通指示灯,专为在容易遭到无人机攻击的路段而设计,通过不同颜色的指示灯提醒驾驶员注意潜在的无人机活动。其中绿色表示没有无人机威胁,黄色表示在远处检测到无人机活动,红色表示无人机已经“近在眼前”。虽然这种系统看起来很粗糙,但“反映了俄军保护冲突地区运输路线安全的务实方法”。它的操作简单易懂,可以让俄军车辆驾驶员能实时评估风险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动力”网站称,围绕俄军后勤线的各种反无人机防御手段,是俄乌双方为开发无人机技术和反无人机技术而不断努力的最新版本。报道回顾称,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当时战场上获得优势地位的是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尤其是在靠近敖德萨的蛇岛争夺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俄乌冲突进入地面阵地争夺战的第二阶段后,大量自杀性无人机被投入战场,这些可以携带小型炸弹或手雷的廉价无人机成为战场上无处不在的“空中杀手”,高峰时期俄乌双方每天在战场上都要消耗上千架,它们能够精确地追击对手的车辆和人员,甚至在后方操作员的控制下,可以钻进崎岖的工事内部再爆炸,发挥的实际作用比传统的战机和火炮更大。

为防备这类无人机袭击,俄乌双方早先都大规模装备了各种反无人机装备,从传统的单兵防空导弹、高射机枪到专门设计的反无人机干扰枪、反无人机网枪乃至大型电子干扰装置。但实践证明,单兵装备的反无人机武器缺乏足够的对空警戒能力,很难单独应对随时可能来袭的无人机威胁。

乌克兰无人机专家谢尔盖·贝斯克雷斯特诺夫表示,一年前,俄军开始用多部电子战系统掩护整条道路,这种做法一度取得效果,因为大部分无人机都是使用无线电通信装置获取指令和确定方位,但“现在无人机使用频率已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用电子战来干扰或关闭它们成为不现实的做法”。

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动力”网站认为,光纤制导无人机让电子干扰的反制方法失效,而“保护网通道”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这类无人机的攻击。但“保护网通道”也并非没有破解之道,例如它们的自身防护能力薄弱,无法抵御乌军无人机投下的爆炸类弹药,爆炸本身可以摧毁保护网,还可能摧毁支撑杆,导致“保护网通道”出现漏洞。乌军可能采用无人机相互配合的做法,先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在“保护网通道”上炸出大洞,其他无人机再趁虚而入。此外,对于希望利用这条“保护网通道”向前线运送弹药和补给的俄军部队而言,它也会暴露俄军的动态,当俄军运输车队沿着一条非常狭窄且界限明确的道路前进时,很可能受到乌军火炮和其他手段的集中攻击。

从“嘲笑俄军”到“成为俄军”

美媒体提到,之所以对俄军反无人机手段的演化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它直接关系到当前俄乌战局的进展,另一方面这也是用鲜血换来的战场第一手信息,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战法都有重要启示。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称,为防备乌军攻顶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的攻击,俄军率先为坦克架设了格栅顶棚。当时俄军坦克“头上顶个棚”的古怪模样曾遭到西方媒体的集体嘲讽。然而实践证明,这种难看的防御手段能够相当有效地帮助坦克防御无人机的袭击,随后不但俄军开始研制和装备能够完整覆盖坦克车体和炮塔的标准制式格栅装甲,乌军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西方媒体更惊诧地发现,进入加沙的以军坦克也开始配备格栅顶棚。此后随着各方对于无人机在现代战场的重要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很多国家的坦克装甲部队开始借鉴俄乌冲突的经验,训练如何使用格栅装甲保护己方坦克装甲部队免受无人机的袭击。西方军队也完成了从“嘲笑俄军”“理解俄军”到“成为俄军”的转变。


配备防无人机制式格栅装甲的俄军空降战车(图源:“动力”网站)

去年俄乌冲突中出现新型反无人机策略,不管是大功率电子干扰装置还是各种保护网手段,以及用额外装甲将坦克全面保护起来的“乌龟坦克”,西方军事分析家都对其作战效能进行了相当仔细的分析。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这种相对务实的态度也证明,如何应对机动灵活的小型无人机,已经成为摆在全球军队面前的难题。这种廉价的无人作战装备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战场侦察和快速打击模式,再加上它还具备快速迭代的更新模式,能不断适应战场变化,因此外界最关注的是,俄军应对手段是否“管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