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没有哪位导演被观众正观怼,而且还怼得哑口无言。《封神2》就开了先河。在该片太原路演现场,有观众质问导演乌尔善:“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你想过没有?”观众的情绪失控,可见对这部片子有多失望。
这位观众也道出大多数观众的心声,票房的惨淡也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封神2》的最终票房估计在12亿左右,与第一部26.36亿的票房相差甚远。《封神2》的败局已定。
网上很多消息,将《封神2》溃败的原因归结为特效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遭到群嘲,就连备受期待的魔家四将的特效也未能幸免。难道《封神2》的口碑崩塌,真的只是因为特效没达到观众们的预期吗?其实仔细分析下来,这种预兆在《封神1》时已有预兆。
去年《封神1》上映时,也出现了一大片质疑声。票房也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甚至猫眼还一度将票房预期调整到12.5亿。导演乌尔善还放出话来,如果《封神1》的票房不理想,可能会影响后面两部影片的拍摄。
观众的质疑主要是来自《封神1》对原著和主要人物的魔改。甚至魔改得有些面目全非,早已不是我们原来看到的《封神演义》。主角由姜子牙换成了姬发,残暴且荒淫无度的纣王充满对权力的渴望,祸国妖姬也对纣王爱意满满。这样的改编是很多观众不接受的。
后来靠卖“情怀”和男色营销,再加上还不错的特效,《封神1》口碑逆转,票房实现了最终的逆跌,一些观众也开始接受了这种改编。
其实《封神1》的这种“依靠小人物的成长去推动剧情的发展”的改编手法看似创新,实则在美国魔幻大片中很常见。比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准确地说,《封神》是一部用好莱坞模式包装的一部中国魔幻大片。
而王思聪则更是通透,给出了稳准狠的批评。他写道:“封神这种垃圾居然有人会吹它,最可怕的是他们是真的觉得它好看。中国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审美能力,可悲。”如今他的话一语成谶,《封神2》露出原形。
《封神2》本该是一场延续辉煌的视听盛宴,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沉重的耳光。截至2月12日,上映15天总票房才有11.33亿,而同期的《哪吒2》票房已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冠军,高达94.93亿元。让人大跌眼镜,也让 “票房溃败” 成为了《封神 2》无法逃避的标签。
《封神 2》中,角色人设崩塌是让观众难以接受的关键问题之一。姬发作为核心角色,在第一部中,他从殷寿麾下的忠诚质子,历经父亲、兄长被害的惨痛经历,逐渐觉醒,展现出了英勇果敢、心怀大义的一面。他骑着白马,渡过黄河,归家的背影充满了少年英雄的气概,也让观众对他回到西岐后的故事充满期待。
然而在《封神 2》中,姬发却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变得优柔寡断,面对殷商大军压境,竟多次提出投降,理由是“不能连累西岐百姓”,可他却忘了自己早已刺杀大王,作为西岐下任少主,殷寿怎会轻易放过西岐,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逻辑,让观众难以理解。在与邓婵玉的感情戏中,他更是陷入“恋爱脑”,在破十绝阵的关键时刻,因为担心邓婵玉的安危而犹豫,全然不顾西岐百姓的生死,这与第一部中那个为了正义和家国不惜一切的姬发判若两人,让观众大失所望 。
姜子牙这一角色,从原著中的睿智领袖,变成了盲目冲动的“愣头青”,其决策和行为动机令人费解,更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杨戬和哪吒等角色间的互动也显得生硬,缺乏应有的化学反应,让人物关系显得单薄。而邓婵玉等女性角色,则被生硬地拉入爱情漩涡,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深度,让人物形象大打折扣。
殷郊的人设同样崩塌严重。在第一部中,殷郊是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太子,他敢于直面父亲殷寿的暴行,被父亲斩首的情节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让观众看到了他的坚韧与不屈。可在第二部中,复活后的殷郊变得莽撞愚蠢,只知道喊着“我早晚杀了殷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且无趣。他的行为缺乏逻辑,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成长和思考,曾经的贵族气质和悲剧感荡然无存,使得这个角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观众也很难再对他产生共情。
《封神2》的剧情如同脱缰的野马,失去了应有的紧凑感和逻辑性。时间线和能力设定的混乱,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频频皱眉。
可以说,从《封神1》到《封神2》,在角色形象和剧情设定上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背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这种对原著的魔改,让熟悉封神故事的观众难以接受,也破坏了影片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使得影片失去了封神IP原有的魅力,在口碑上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封神2》在故事内核上,呈现出明显的西方价值观渗透痕迹。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逻辑。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与东方神话强调的集体协作、顺应天命的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这种对人性觉醒的演绎,脱离了东方文化深厚的伦理根基,更像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下的产物,使得电影在精神内涵上失去了东方神话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在第一部中特效的加持,让观众忽略了对剧情的魔改。因此特效本应是《封神2》的一大亮点,可实际上却成为了影片的一大败笔,特效的廉价感扑面而来,让观众大失所望。殷郊的三头六臂法象,本应是霸气十足、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展现,可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却是诡异的蓝色皮肤,动作僵硬卡顿,像是几个拼凑在一起的塑料人偶在机械地舞动 ,被观众调侃为 “蓝精灵”,让人忍俊不禁,严重影响了影片的质感。
魔家四将的特效同样糟糕,他们出场时,抠图痕迹明显,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身上的铠甲和武器质感塑料,毫无金属的光泽和厚重感,仿佛是从粗糙的网游中直接搬过来的,完全没有展现出四大天王应有的威严和实力 ,让观众难以沉浸在影片的奇幻氛围中。
申公豹施展“飞头术”时,那颗飞来飞去的头颅像是用劣质特效制作的,毫无真实感,塑料质感满满,仿佛是在看一部粗制滥造的低成本恐怖片,与影片的大片定位极不相符 。这些廉价的特效不仅没有为影片加分,反而成为了观众吐槽的重灾区,让影片在视觉呈现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另外,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以及特效设计等方面,《封神2》也呈现出一种不中不西的风格,严重偏离了东方神话的独特韵味。殷郊的造型在复生后,那身充满金属质感、线条硬朗的铠甲,更像是西方魔幻电影中战士的着装,而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服饰应有的飘逸、灵动与文化寓意。
还有魔家四将的法宝,原本在原著中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与独特功能,但在电影里,这些法宝被设计成了充满科技感和西方魔幻风格的武器,它们的外形和使用方式更像是西方奇幻作品中的道具,失去了东方神话中法宝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的文化内涵。
最后,观众的失望还来自于营销过度后的心理落差。在影片上映前,片方对《封神2》进行了疯狂的营销,大力宣扬“封神宇宙” 的概念,打出各种极具吸引力的噱头 。然而,当观众真正走进影院观看影片后,却发现实际内容与宣传相差甚远 。这种内容与宣传的严重不符,让观众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进而引发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封神2》的失败并非偶然,它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对经典神话故事的改编,应当在尊重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编。反观,《哪吒2》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审美观念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感的好作品。不仅创造了票房神话,也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