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焕
“走自己的路”,就是准确把握好自身的禀赋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夜幕降临,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的老城,全新亮相的1935街区灯火璀璨。街巷深处,一座青砖小楼静静矗立,当年在二楼客厅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一条街道,一头承载城市繁华,一头回望峥嵘岁月,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精神?要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新路。
走新路,要学会“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照抄。
就拿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来说,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变化因何而来?驻村第一书记陈相宇直言“找准了路”。杉坪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发展传统农业不具备优势,但气候凉爽、生态环境优越,紧邻县城和娄山关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当地把全村作为旅游景区来规划,把每个山岗作为“绿色银行”来建设,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饭”。
俯瞰杉坪村,村子南侧山脊上的石板路,红军长征时两次由此经过,取得两夺娄山关的胜利。再看盘山而上的柏油路,络绎不绝的游客由此进村,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穷山沟打赢了“翻身仗”。两条路,路况大不同,映照的都是因势利导,由被动转向主动。
发扬遵义会议精神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走自己的路”,就是准确把握好自身的禀赋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新路。
走新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四渡赤水纪念馆里,3扇木板斑驳而沧桑。90年前,红军转战遵义时,对群众秋毫无犯,还为大家开仓放盐。四渡赤水时,老乡们拆下自家门板,支援搭建渡河浮桥,诠释了军民鱼水深情。
今天,在习水县,黔北麻羊养殖场负责人、90后青年李世春,大学毕业就扎根大山,带动群众搞养殖。提供优良品种、传授养殖技术、收购村民牧草……努力践行红军的好传统,当代大学生敢担当、善作为,带动老乡致富、推动老区发展亮出真本事。
从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到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收获更丰硕的发展果实。
走新路,就意味着要开辟,要探索,要踏平坎坷,“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不能松。
前不久,贵州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其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桥跨径在山区桥梁中也位居首位。“双第一”,遵义有底气。10多年前,相关钢绳制造技术遭到国外封锁,位于遵义的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刻苦攻关,一点一滴突破了技术壁垒。如今,港珠澳大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重要项目和超级工程中,都有贵州钢绳的身影。
面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要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敢于向高处攀、朝难点攻、往实处干。向新发展,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也要有“跳一跳,够一够”的拼劲。如此,方能瞄准更高目标,练就更强本领,展现更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深植红色基因的遵义,正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跨越。再出发,黔北大地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作者为本报贵州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