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勇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东海力斯台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正在给社员们发放分红,村民宋文举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去年加入了合作社,种了20亩大葱,净赚15万多元。”

“之前种玉米收入有限,想种经济作物又没有经验和技术,承担不起风险。”看到身边很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从种植到收货再到销售分红,都由合作社负责,有人赚钱后盖了大瓦房、买了小汽车,宋文举也动了心。

2018年,东海力斯台村成立了康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随着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成熟,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社员由最初的5名发展到如今的117名。

“咱们种的铁杆大葱,葱白长、硬度高,一根有一斤多重呢。”杨勇一边拃着手中的大葱,一边说,“在党建引领下,合作社发展很快,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依托村内的蔬菜加工厂,年产净葱5.14万吨,人均增收约1.4万元。”

大葱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张淑芳因患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中又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合作社聘她当劳务队队长,为成员统计劳动时长。“合作社给我安排的这份工作不太辛苦,就近上班,工资有保障,还能照顾家人。”张淑芳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有更多像张淑芳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

柏油路干净整洁,村部广场上传来欢声笑语……走进东海力斯台村党群服务中心,公示栏上的一张表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集体经济支出的账单,我们维修了道路,翻新了广场,更换了路灯,还拿出25万元给全村818人上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杨勇介绍。

大葱产业的发展壮大,给村民带来了实惠。然而,随着腰包渐鼓,有些村民开始产生攀比享乐思想,这可急坏了杨勇。“必须狠刹这股歪风!村党支部通过推行‘大事共议、要事共决、难事共解’的议事协商制度,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每月组织网格员根据村规民约对合作社成员进行考评,激励社员以身作则,引领新风。”杨勇说。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发展共赢、治理联动,先后探索形成了龙头带动型、结对帮促型等多种共建模式,着力破解我区嘎查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科尔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晓英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办和规范产业合作社178个、实施产业项目167个、集体增收850万元、股民分红540万元,全区334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14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