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大家都看了吗?
我身边的朋友们年年嘴上说的不看春晚,但年年都会一起吐槽春晚到底有多烂,网络上对春晚的讨伐也是从来没有停歇过。
可以说是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论老幼皆嗤之以鼻,一边年年在电视前等候一边把春晚骂的体无完肤。在我的印象里,春晚语言类节目一度因结局包饺子,强行煽情,呜嗷吵架最后一句好啦!等等原因,被广大网友来了一次集体反向玩梗。
近两年似乎春晚节目组也感受到了不对劲,给语言类节目做了些许改动,而作为每年无论大家怎么骂春晚还依旧坚持看春晚且坚信春晚一定会变好的我,终于在2025年的春晚上,看到了曙光。
今天我们来唠一唠,央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
第一个语言类节目《借伞》
除夕夜里刚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在想你春晚又要给我整什么烂活,好好的演个小品那么难吗,你整一大堆南腔北调的咿咿呀呀的谁能听懂,竟整那尴尬玩意儿,我随即就在朋友小群里吐槽,这是唱的什么东西?随后我就开始玩手机,完全不想看了。
但是当赵雅芝和叶童登上舞台后,我后悔了。
那我们说《借伞》这个小品快不快乐呢,够不够搞笑呢,在我这至少可以打90分,不能说是笑点密集句句有包袱,但是节奏把握很好,从观众席的掌声反应来看,这也确实是近几年春晚里比较热闹的观众席了。而且舞台的舞美效果也都做的很好看,最后赵雅芝和叶童出现,也确实给电视机前的朋友们带来了一波回忆杀,让这部1993年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32年之后依旧活跃在春晚的舞台上,而且整体看下来,在小品里面加入戏曲,也可以让小品更好看。
这个小品让我想起2006年的小品《说事儿》
众所周知二人转也叫东北民间戏曲,也算是在小品后加了一段戏曲
《说事儿》也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喜欢的春晚小品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品结束后的才艺展示,把热闹过大年的气氛推向高潮。
要知道当年东北地区可是都等着赵本山节目演完大家才开始放鞭炮煮饺子吃年夜饭的,趁着才艺展示的热闹劲儿没过,外面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这种兴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守岁结束,那这个作品必然会叫人难忘。
说回《借伞》,最近几年我们在春晚里面找不到这种形式的小品,可以说是把小品和戏曲结合出的一种崭新的小品形式,
有创新有回忆有情怀也有笑点。没有尴尬的煽情,戏曲部分也贴心放了字幕,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也让更多像我这样完全不会主动了解戏曲的人,愿意去研究每一组出场的白蛇小青都是什么剧。
原来戏曲在我脑中的印象都是咿咿呀呀听不懂的,管你什么剧,我看不懂,更不可能看,但看完《借伞》以后,我发现原来各地戏曲口音不同韵味也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丰富多彩,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放到春晚的舞台中没什么不好,甚至可以给不了解戏曲的人带来一波好奇和关注。给这个节目90分,真的不算高。
第二个语言类节目《我们一起说相声》
近些年岳云鹏和孙越的节目总是安排在前面,大部分都是第一个,但可能是今年春晚导演组对《借伞》这种新颖的节目没太大信心所以安到了第一位,把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安排到了第二位,那在播出之后大家对这个相声的发表的负面声音不小,比如依旧是老套路没有新花样,永远逃脱不了说孙越胖,依旧卖萌说自己可爱,实在不行把五环唱,今年虽说没唱五环,但还是让广大网友略显失望。对于这个作品,我依旧给出90分,因为毕竟相声这个已经在春晚舞台上走过几十年的老节目,观众用150分制并不过分。(刚刚《借伞》是一百分制)
这位我们谁都知道是托但大家都假装不知道是托的托的加入,让岳云鹏再次成功登上了春晚热搜。
当时的我在忙着包饺子,没仔细看这个相声,但是听到(岳云鹏别上春晚了)这句话,也属实让我的视线短暂的从饺子馅里转移到了电视上,春晚近些年这么敢说的可太少了,饺子包完我看到满网络上都是说“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了”的托的照片,那时候我自己心里还嘀咕呢,这位大哥是什么风云人物如此大胆,如此敢说,春晚安检怎么把他放进来的呢,其实就是托。
你看,不管你看没看春晚,这个“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了”的热搜你肯定刷到了,你好奇了,自然就会给春晚带来流量,春晚吸引你的方式无数,哪怕你家没有电视,春晚也会以各种各样奇怪的方式进入你的大脑。我认为这届春晚对观话题的把控力度还是很强的。
第二是这个作品总结的“嗨”“我啊”“去你的吧”的相声表演公式。把观众也一起带到了节目中来,不得不说春晚这些年把观众培养的十分到位,不一样的表演观众们的参与感和反应都有很细致的安排,毕竟春晚观众席不是谁都能去的已经不是个秘密,那花大价钱买了春晚坐席的人在现场可不一定高兴,让这部分参与到节目中去该鼓掌的时候鼓掌,该配合你演出的时候不演视而不见。虽然整体谈不上多搞笑,但气氛还是做的不错,值得一夸。
第三个语言类节目《花架子》
这个节目我想大家骂的应该很少吧,不论怎么说,这种类型的小品能做到在春晚的舞台上没有煽情,不喊口号,不假大空,笑点众多节奏平稳,没哭没叫没喊没闹,不仅让我们有一种梦回20年前小品的感觉,并且让我在屏幕前感受到了贴近生活的真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好久没在春晚里面听到如此热烈的叫好欢呼声了,也许是观众压抑多年的情绪在这么爽快的作品下得到了些许释放
亦或是大家看够了虚假的煽情和口号,单看这些观众的现场反应,都让我感受到这样热烈的欢呼不像是提前安排好的,而是真实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仅凭这个,作品《花架子》就值得赏它一朵小红花。
第四个语言类节目《“骗”“假”不留》
电视在播这个相声的时候呢,我们家已经研究上中国传统文化麻将了,我们这一屋子东北人,如果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电视上,确实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这也是网友们热议的槽点。我看这个相声是在大年初二,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电视上播的重播,朋友说这个相声还是不错的,一直沉浸在阿莫西林里不能自拔。
或许对于北方人来说,听起来有些费劲,但是这为什么会成为槽点呢?
口音或方言,根本就不能成为评价春晚节目的槽点,当年赵丽蓉老师、赵本山老师谁不是操持着自己浓厚的乡音登上春晚舞台的呢?
曾经南方部分地区因为听不懂东北话而不看赵本山的小品也有很多,只不过如今网络发达了,铁岭成宇宙中心了,大家对东北方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有了东北话自带喜感标签。
网友们把方言当成了贬低春晚作品的说辞,不像是春晚越做越烂,倒像是网友越来越吹毛求疵,东北俗话讲越活越回旋,形容的就是这部分网友,一边要求春晚的作品要有内容又要搞笑,现在内容和搞笑有了,反倒说起方言的不是了。这样的锅难道也要让春晚来背吗?
第五个语言类节目《金龟婿》
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自从春晚小品变得不好看了之后,大家对开心麻花每年的期待还是很大的,可惜今年的作品广大网友并不买账,对其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好多包袱没响,结尾结束过于突然,结尾差点煽情等等。
但我觉得大家完全误解了这个小品。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打响了春晚小品史上反催婚的第一枪!
先别急着反对我,您先听我狡辩。
家长不是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催婚吗,那我就演一个妈妈亲自上场帮女儿把关的小品,告诉大家在迷迷糊糊就把女儿的婚姻大事给定下来,那就一定会啪啪打你的脸;
有的家长不是觉得对象这个东西说得过去就可以吗,那我就告诉你一个伪善的人到底有多会伪装,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你能看得出来对方每天背着你在你看不见的阴暗的角落都藏了什么坏心思吗?
如果这样的婚事父母都可以草率决定,那以后有分手那天这男的都能按小时算房费跟你把钱要回来。
多少家庭里有无事生非无所事事闲的五脊六兽的懒汉整天在家里鸡蛋里挑骨头?门不能开,地板不能踩,桌脚不能踢,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你敢跟这样的居心叵测的男人结婚,那就是你厄运的开始。
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五观三观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自诩三观端正,那背后隐藏的极大阴谋就要由你的宝贝女儿来承担,还催婚吗?
别等着哪天你那金龟婿好面子随礼把发动机随出去了你才后悔,参加别人婚礼穿的跟个鸡毛掸子似的你知道闹心了。
朋友们,这小品到底是人家演的不行还是我们看的不行,结尾女孩勇敢的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怎么就说人家烂尾了,难不成你要等着沈腾说出自己挣钱是为了给山区孩子们买书包来个自我洗白女孩回心转意你才满意吗?我看不是马丽喝多了,是年夜饭太香了你把自己喝蒙了吧。几个菜呀?啊?这个小品,90分。
第六个语言类节目《点点关注》
大家说这个小品不好我觉得没毛病,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在演什么,这个作为反面教材在这届春晚表现不错。
另外说两个槽点,手机铃声当煽情BGM这个是谁发明的。
21年《一波三折》手机铃声,22年《父与子》手机铃声,23年《上热搜了》手机铃声,25年又来?烂梗!
另一个槽点可不可以不要请年轻人来演老头老太太,请的话能不能请点演技好的,就这老太太出门都不用坐地铁跑的比谁都快
生龙活虎这个劲儿感觉比我小妹儿精力都旺盛,我要是回家看见我奶奶这样我都怀疑是不是上坟的时候我钱送少了。这个小品。40分。
第七个语言类节目《小明一家》
这是今年被骂的最惨的小品没有之一,绝大部分都是在说原版如何如何好,春晚改编的如何如何垃圾,为什么不可以男扮女装演妈妈,教主来了也不行啊等等。我不一一驳斥,先来听听我的看法。
首先这个小品的原版真的那么搞笑吗?
或许吧,但是综艺节目中的小品,在我看来好多都是不好笑且无聊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我认为根本不是剧本有多好,也不是演员有多强,而是剪辑师剪得好,后期音效配的好,剧情荒诞的无厘头的好。不单单是综艺类的小品,好多综艺的笑点我也认为是剪辑师特效师的功劳比较大,有些时候看这样的综艺,感觉像是在某平台看精神小伙直播,不知道为什么,哈哈哈音效的按钮就按了下去,莫名其妙就跟着笑起来了,你甚至都不知道这到底在笑什么。
在春晚播出《小明一家》之前,我本人是并没有看过原版的《虎父无犬子》,后来我也去搜了一下看了一遍,非常可惜,我个人并不认为原版作品可以直接拿上春晚舞台。
难道大家就希望看到这样一对疯疯癫癫的夫妻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吗?难道大家看到一个被家长折磨疯狂的老师就会为这个小品拍案叫好吗?
难道父亲用水盆给孩子浇水的教育方式上了春晚就没人骂了吗?
第一,原版并没有那么好笑,这里不是说不好笑,是没有网友口中那么好笑;
第二,那些鼓吹不应该改编直接拿到春晚来演的人,建议您到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好,我们不是来批评原版的,但不考虑春晚舞台性质直接要求原版照搬的行为,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说回《小明一家》,我们可以说这是春晚对这一类小品的勇敢尝试,充斥着日常生活中的反常行为,不符合我们对生活的直觉,用无厘头的方式尽力搞笑,尽量在让作品搞笑的同时不给大家讲道理,纯搞笑类的小品近年来基本已经消失了,可此时大家不把目光放到春晚这个小品本身,反而一直把注意力放到原版上。
导演组要尽力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看懂一些,都能在这几分钟感受到一丝纯净的快乐,这对于近几年的春晚来说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为什么要骂呢?
《小明一家》不仅有代表老年群体的爷爷,也有代表中年群体的爸爸,有社会工薪家庭的老师,还有活在台词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说是照顾到了10-120岁年龄段的大部分人了。这个作品,主观打分80分,其实我想打90,可我有一点想不明白,这届春晚的观众笑点不知道为什么飘忽不定,在《花架子》里面热情似火的观众不知道怎么没动静了,是太晚了都困了吗?
最后一个语言类节目《没那么简单》
这个相声可谓是说出了我此时的心声,相比近几年春晚来看,今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确实让我觉得有很大的进步,可是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会有观众朋友们说我是尬吹,说我是对春晚作品过度正向解读,说我写文章动机没那么简单。
不管怎样今年的语言类节目除了《点点关注》之外,其他的我都觉得不仅搞笑而且非常适合在春晚的舞台上出现 ,非常适合和家里人一起观看,没有尴尬的网络热词,没有强行煽情,大部分包袱一家人都看得懂,我想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该有的样子。
可是在春晚播出后依旧和往年一样骂声一片,到底是春晚真的年年都拿不出好的作品,还是充斥在网络中的键盘侠认为只要黑春晚就有流量,春晚难道真的年年都非要做出一些要让大家难受的作品吗?
有人说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学会突破自己,才能让自己活得精彩。可春晚今年已经足够听劝,努力突破自己,想要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文艺盛宴。但似乎网友们依旧沉浸在讨伐春晚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春晚最大的敌人到底是自己还是键盘侠,我们作为观众是否真的给春晚带来了正确的建议。很简单,既然觉得春晚不好看,不看就可以了,口口声声说不看的人,为什么要来骂春晚呢?
而屏幕前的你我相信也一定是希望春晚变得更好的,那不防我们给春晚多一些鼓励,让这个已经陪伴我们走过40年,已经成为除夕夜里必不可少的联欢晚会变得更好,重现辉煌。
更多有意思的视频欢迎大家哔站搜索“幡凌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