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俄乌冲突中,无处不在的小型无人机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战机空袭和火炮轰击,成为战场上的头号威胁。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俄军为了防止乌军无人机对后勤运输车队的袭击,竟然使用了一种看起来“超笨”的土办法——拿类似尼龙材质的防护网将长达两公里的道路上空整体围起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西方媒体很快就注意到这种一看就“不够先进”的做法,却罕见地没有嘲笑俄军落后,而是开始认真地对它的实用性展开了讨论。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嘲笑俄军,理解俄军,成为俄军”。




美国“动力”网站称,俄军近日甚至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条道路上修建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保护网通道”。在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中,一名俄军工兵部队指挥官介绍了这条“保护网通道”:“我们正不断改进技术。这些保护网安装在道路最开阔的路段,以确保我们车队在道路上的行进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增加保护网的覆盖区域,并改进了安装技术以更快地完成这一切。”视频显示,俄军工程部队展开了一卷保护网,将其安装到道路两侧均匀分布的竖立支撑杆上。“理论上,这种保护网将提供缓冲,防止乌军FPV无人机直接攻击俄军车辆。如果乌军无人机俯冲突破保护网的防御,也会因为被保护网缠绕而偏离航线。”

对于这种一看就很简陋的做法,美媒的态度却相当谨慎。建造这样的保护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便宜的方法,可以防止那些投掷手榴弹和小型炸弹的乌军无人机,尤其是采用光纤制导、不受传统电磁干扰手段影响的无人机。尽管这种露天的“保护网通道”不能保证100%地阻止乌军无人机打击,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迫使乌军在每个目标上花费更多的自杀性无人机,从而在费效比上更占优势。如果此举被证明有效,类似的临时通道未来可能会出现在俄乌冲突前线的其他地方,并最终联合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此前俄军也曾在道路上设置了另一种拦截无人机的保护网

“动力”网站还认真分析了“保护网通道”的弱点。例如它们的自身防护能力薄弱,无法抵御乌军无人机投下的爆炸类弹药,爆炸本身可以摧毁保护网,还可能摧毁支撑杆,导致“保护网通道”出现漏洞。乌军可能采用无人机相互配合的做法,先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在“保护网通道”上炸出大洞,其他无人机再趁虚而入。此外,对于希望利用这条“保护网通道”向前线运送弹药和补给的俄军部队而言,它也会暴露俄军的动态,当俄军运输车队沿着一条非常狭窄且界限明确的道路前进时,很可能受到乌军火炮和其他手段的集中攻击。


俄军还设置了一种能指示附近无人机活动的交通灯。其中绿色表示没有无人机威胁,黄色表示在远处检测到无人机活动,红色表示无人机已经“近在眼前”。

一直关注俄乌冲突进展的中国网友可能还记得,早先为应对乌军攻顶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的攻击,俄军率先为坦克架设了格栅顶棚。当时俄军坦克“头上顶个棚”的古怪模样曾遭到西方媒体的集体嘲讽。然而实践证明,这种难看的防御手段能够相当有效地帮助坦克防御无人机的袭击,随后不但俄军开始研制和装备能够完整覆盖坦克车体和炮塔的标准制式格栅装甲,乌军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西方媒体更惊诧地发现,进入加沙的以军坦克也开始配备格栅顶棚。此后随着各方对于无人机在现代战场的重要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很多国家的坦克装甲部队开始借鉴俄乌冲突的经验,训练如何使用格栅装甲保护己方坦克装甲部队免受无人机的袭击。


在此过程中,不但西方军队完成了从“嘲笑俄军”“理解俄军”到“成为俄军”的转变,而且西方媒体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那些看似先进的西方先进武器,并没有能够通过残酷的俄乌冲突战场考验,倒是机动灵活的小型无人机,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战场侦察和快速打击模式,再加上它还具备快速迭代的更新模式,能不断适应战场变化,如何应对无人机威胁成为了摆在各国军队面前的难题。

何况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电子干扰,随即出现了不怕干扰的光纤通信无人机,如今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攻防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西方在和平环境中凭空设想的应对方法大部分都被证明不好用或已经失效。因此无论俄军在俄乌战场上拿出的应对思路何等粗糙简陋,但对于迫切需要获得真正好用的反无人机手段的其他国家军队来说,这些经历了战场测试的手段都是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位伟人说得有道理:“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