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近日围绕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存废上演了一出“权力的游戏”,两党为此相互指责,激烈争吵。这原本是美国自己的事,但按照过去的戏码,当华盛顿内部矛盾争执不下的时候,往往中国就容易“躺枪”。果不其然,多家美国媒体和一些政客这几天齐刷刷拿中国说事,宣称关闭USAID将让中国“躺赢”,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填补美国权力真空”的“绝佳机会”,是给中国“送上大礼”,等等。

本质上,这些论调依然是美国党争的政治话术,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自己造势,批评并阻止特朗普政府的决定。近年来,“中国威胁”成了美国两党攻击政敌的一个趁手工具——如果想阻止对方做什么事,就说这么做一定有利于中国、在对华竞争中要失败。按照这个剧本,无论是否支持关闭USAID,都可以拿中国议题说事:支持它继续运行,可以说利用它打击中国、与中国竞争国际影响力;支持它关闭,也可以说把钱白白花在了国外,不利于和中国比拼国家实力。总之,对那些美国政客来说,只要想扯上“中国威胁论”,总能找到说辞。

宣称关闭USAID是给中国“送礼”的逻辑很老套,然而这种论调也恰恰暴露出美国一些人根深蒂固的霸权心态和傲慢姿态。他们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待填的空白”,实际是将这些国家视为棋子,没有丝毫尊重;将对外援助看成“海外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引擎”,则揭开了美国援助附带政治条件的现实;在为USAID辩护的时候,对如何在受援国“对抗中国影响力”更是如数家珍。这些都让国际社会看清了美国的真实心态,也给更多国家提了个醒。

无论USAID是否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都与中国无关。中国从未也不会参与他国内部政治博弈,对美国的对外援助怎么发、发给谁更没有兴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对其他国家以诚相待、坦荡无私。我们开辟的是一条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道路,摒弃了传统地缘政治博弈“势力范围”的思维,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历史窠臼。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为重要内容,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这些在国际上有口皆碑。拿自身狭隘立场揣度中国格局的声音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同。

那些沉溺于“离了USAID,世界就归中国”幻想的美国政客,不妨看看现实:当美国对土叙大地震中要求“立即解除对叙利亚制裁”的呼声装没听见时,中国的首批紧急援助已经抵达灾区;当美国宣布撤出世卫组织时,中国持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捐赠疫苗。从坦赞铁路到中老铁路,从杂交水稻到卢旺达“200口井”,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无论USAID是否存在,都不影响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的事实。华盛顿从中看到的不应是“钱给多了还是给少了”,而是影响力源自尊重而非胁迫、源自共赢而非零和这一道理。

搞援助不是打擂台。各个国家的对外援助并非此消彼长,更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2023年,全球人道主义呼吁的资金缺口接近350亿美元,部分人道主义危机获得的资金严重不足。联合国去年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全球每年的发展筹资缺口估计达到4.2万亿美元。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警告,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全世界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携手行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多作贡献。

USAID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美国自己的事,一味扯上中国并不能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从这次美国一些人的表演中,世界也更加看清:真正需要填补的“真空”,不是地缘政治的权谋算计,而是全球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