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埋下的善念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1月初,华山医院干细胞采集室内,分离机有条不紊地运作着,为一位面带微笑的女孩采集干细胞。这位来自长征镇真源居民区的“00后”杨亦龄正完成一场生命接力,为一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每年,长征镇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讲活动,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善举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热忱招募志愿者,每年帮助十位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生命的延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上海市第680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志愿者,杨亦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向生命献上了最崇高的礼赞。杨亦龄与这场生命接力的缘分,始于2019年学校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动员会。自2004年开始,晋元高级中学连续开展高三学生18岁成人仪式暨志愿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活动,学生们以赤诚之心宣告成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青春的热血在生命的长河中涌动希望。在动员会上,成功捐献的学长学姐们分享的经历,让杨亦龄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今并不需要抽髓救人,只需要像成分献血一样,分离获取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一个生命,感觉很值得。”2019年,在高三学生18岁成人仪式中,她毅然决定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并没有太多顾虑,只觉得如果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一决定,如同一粒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
去年9月,杨亦龄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她满是惊讶。“陌生人之间配型成功概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我们班此前已有一位男生捐赠成功,一位女生初配型成功,我是第三个,太不可思议了!”然而,惊喜之余,她也有过犹豫,此时正值她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很想帮助这位患者;另一方面,又担心捐献会影响我的学习计划。”内心的矛盾一度让她陷入挣扎,经过沟通,最终将捐献日期调整到她考研结束后,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为上海唯一一位与该患者配对成功的人,她感到既奇妙又激动。“我们素未谋面,但基因的奇妙联结让彼此命运交汇,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希望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从初步匹配到最终捐赠,过程严谨且有序,分为选样、体检、签确认书和住院四个步骤。1月初,杨亦龄勇敢地走进了干细胞采集室内,捐赠过程持续了五六个小时,期间遇到了一些小挑战。“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签确认书时便告知我,因为患者的体重比我重约20斤,加上我的血管较细,导致血流速度较慢。不过采集设备十分智能,会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时刻报警,所以整个捐赠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在捐赠期间,小杨内心难免有些害怕,家人的支持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在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她温暖与力量。
青春有声,大爱无言。杨亦龄的故事,如同一朵悄然绽放的花朵,不仅为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也为社会播撒了爱与温暖的种子。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担当,弘扬奉献精神,传递人间至爱。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她表示,未来还会参与更多的宣讲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继续传递这份爱心,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为更多生命带来希望。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