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亚冬会,由平房区南城第一小学冰球馆改建而成的冰壶赛场,为冰壶比赛提供了国际化、高标准的比赛场地。在这里,制冰团队负责人杜伟和他的12名制冰师,每日忙碌超15小时,用专业与执着演绎着一场精准控温的“魔法”,为来自13个国家(或地区)的125名运动员打造标准的国际化赛道。


拥有丰富制冰经验的团队表示,哈尔滨亚冬会将有助于推动哈尔滨冰雪运动、冰雪娱乐、冰雪消费经济发展。

冰球馆变身冰壶赛场:
毫米级的精度挑战

将冰球馆改造成冰壶赛场,其中需要关注的温度、湿度、冰面厚度等问题非常多。冰球与冰壶,虽同属冰上项目,但对场地的要求却大相径庭。

南城第一小学冰球馆的硬件设施虽初步能满足比赛需求,但仍需大幅调试与改进的场馆。冰球场地的冰面厚度约6~7厘米,这是为了在运动员急刹车、急停和急跳时,保护冰下的制冷管道。而冰壶场地的冰面厚度一般仅为4~5厘米,底冰更是只有2厘米,“底冰完成后,还要铺设相关设备,校准冰面。每一次铺设冰面,都是以毫米级为单位。”杜伟的团队与组委会制定的外国制冰师一起,需要每天对冰面进行多次测量、检查,确保冰壶场地地面平整度。

完成场地制作后,他们还要马不停蹄地对场地的平整、除湿、空调等进行全开机测试。杜伟坦言:“改造过程中要关注的细节太多了,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个比赛的质量。”

精准控温:
冰面的“隐形守护者”

温度,是冰壶赛场的核心要素。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极为敏感,一旦温度过高,冰壶就会失去应有的滑行轨迹,比赛也就无法正常进行。然而,原本作为冰球馆的场地,环境温度偏高,这给制冰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场馆的温度,每个进入场馆的人、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热量,一旦气温变化,就会导致冰面发生变化。”杜伟告诉记者,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制冰团队在场馆内埋设了9个气象点,在冰面和冰底设置了12个测温点,对1800平方米的冰场实现了每平方米温度变化的实时监测。

同时,他们首次使用了气象局提供的微型气象站,这个高科技设备能够精准监测区域内空气的湿度、温度、风速,为冰面的调整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


不仅如此,在比赛期间,每20分钟,制冰师们就要进行一次人为干预的温度调整。但实际上,冰场的温度每分钟都在变化,门的开关、观众的进出,都会对冰面温度产生影响。制冰师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如同隐形的守护者,确保冰面温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冰面维护:
细节之处见真章

冰壶比赛中,19.96公斤重的冰壶在冰面上高速滑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冰面造成摩擦和损坏。运动员在擦冰时,也会使冰面局部温度升高,导致冰面变薄。因此,半场休息时,冰面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制冰师们会迅速进入场地,先用拖布清理冰面上的碎冰屑和运动员衣服上掉落的毛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杂物,却可能影响冰壶的滑行轨迹。随后,他们会对冰面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冰面没有划痕或裂缝。如果发现问题,会立即进行修复,保证后半场比赛的顺利进行。


杜伟表示,冰壶场地使用的专业修冰车需要人工逐步操作。他们使用的冰壶专用修冰车,是目前国际比赛中配置最高的修冰车之一,造价约30万元人民币。

与其他冰上项目不同,冰壶修冰时,制冰师需要跟随修冰车在冰上行走,精准控制车前面刀片的朝向和深浅度。

值得注意的是,冰壶场地不能是平整的,必须由专人按照规定节奏,对冰面喷洒水珠,以达到人为制造摩擦的目的。冰壶比赛才能够顺利进行。

打点时,对节奏、喷头孔洞大小、水温等都有严格要求,并且要根据室内外湿度、温度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冰面的质量,也考验着制冰师们的专业技能和耐心。

制冰团队:
幕后的无名英雄

为了确保冰壶场馆保持国际化高标准。整个制冰团队从运动员比赛前两个半小时就进入场地,比赛后半小时仍在忙碌地维护场地,每日工作时长达到15~16小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专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据悉,本届亚冬会冰壶赛场设置了5条赛道,比北京冬奥会还多一条。这意味着制冰团队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团队中的12名中方制冰师,几乎都是国内冰壶馆的主力,有着丰富的经验。虽然主制冰师由国际组织指派,但整个团队紧密协作,共同为打造完美的冰壶赛场而努力。

他们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责任重大。每一个数据的调整、每一次冰面的维护,都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体验和成绩。尽管他们总是在幕后默默付出,很少被观众关注,但他们却是这场冰上盛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双亚冬之城”
将推动哈尔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冰壶项目也不例外。曾经,全国只有四五个省市开展冰壶项目,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近十几个。北上广以及哈尔滨等地,纷纷举办青少年和大学生冰壶联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喜爱这项运动。

杜伟所在的团队成员中,大部分都是从哈尔滨走出来的冰雪人才。而借助全国冰雪经济的发展,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他所在的公司的业务量以每年20%左右的增速在发展。他认为,哈尔滨亚冬会后,将会推动哈尔滨的冰雪经济快速发展。


“冰壶项目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无论是否有运动天赋或基础,都能轻松参与其中。而且相对来说装备的消费也比较低,最贵的一套服装和刷子加起来也不过万元。”杜伟说,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起冰壶热,但冰壶训练、冰壶娱乐的市场目前是一片蓝海。

哈尔滨目前最大的优势,是有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作为“双亚冬之城”,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运动训练资源和丰富的经验。杜伟坚信,本届亚冬会的后续效应将不断释放,不仅在助推冰雪旅游、冰雪消费方面,在冰雪经济体育发展和人才输送方面,也将大放异彩,助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支持更多新闻 期待更多点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

来源 哈尔滨日报记者李木双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张宗

责编 郭启迪

审核丨 刘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