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续自拍 62 年,一张一张看,感觉心里吹过一阵暖风。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些词就这样悠悠飘过。


忘了在哪里看到这个男人的故事,他叫叶景吕,连续 62 年每年都做了一件也许旁人看起来有点傻的事:

拍摄自己的肖像,一年一张。

1907 年,他 27 岁,留着清朝经典的长辫子造型拍下第一张照片;


最后一张照片则是 1968 年拍的,那时候是文革初期, 拍完这张照片的 2 个月后,叶景吕也离世了。

这是个很普通的中国人,但又明明很特别,长久持续地记录同一件事 ——

于是无意识地,让人感受到风起云涌的历史,和时间变迁。



1.

叶景吕出生于 1881 年,福州人, 祖先朱聿键,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之后。

1646 年,朱聿键隆武政权被灭后家族为生存而改成了叶这个姓氏。

清末时期,照相技术并不普及,而叶先生喜欢上摄影术的机缘,还要从他的出生背景说起。

在他的家乡福州,有一家望族,姓罗,其中有一个叫罗丰禄的,是当时清政府驻英国、意大利、比利时三国的钦差大臣。

因为叶景吕的父亲娶了罗家的丫头,两家便由此往来。

后来 15 岁的叶景吕作为随从,跟着“舅公”罗丰禄远赴伦敦出差,在那里认识了摄影术,深感光怪陆离的影像之美,也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肖像照。

这位福州少年那时曾梦想着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很快,便因国内的政治动荡而结束了这趟旅途。

从此半生便与战火相随。

他的生命跨越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 而在变荡的时间里, 从 27 岁到 88 岁,他每年给自己留下一张相片,62 张,一张不少。

叶先生会在每一张照片的背面,记录下时间,与那时发生的事。他的神情是最自然的,感性的则是观者:如此便拥抱着时间的流逝.......

1909 年秋天,此时慈禧、光绪先后去世,末代皇帝宣统登基。这时候还留着辫子,不过已经褪下袍子穿上了西装;


1912 年,民国开始,叶先生也剪掉了辫子;


1916 年,第一次外景拍照,穿着长袍、马褂、布鞋 —— 这是在袁世凯病故之后,军阀混战的时代;


1920 年,衣服还是一样的,这张神情更严肃一点,那年希特勒正在组建纳粹党;


1924 年,叶先生手里多了手杖和太阳帽,这一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 ;


1932 年,年过半百的叶先生戴上了老花眼镜,这一年,中国东三省在日军攻击下全部沦陷;


1935 年,长衫 look,新的;


1938 年,不知是不是战乱年间的缘故,明显面庞清瘦了些;


1941 年,60 岁的叶先生更了书生气,仍是战火颠沛之时;


1944 年,和几年前一样的坐姿,景别都类似,这回有笑容;


1946 年,抗战胜利过后,清朗啊,久违的笑得牙齿也出来了;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叶先生在读报,这一身好清爽;


1950 年,有点慈祥的意思了,战火啊怎么还没停,这一年抗美援朝的仗开始打了;


1952 年这一张很特别,是一幅黑纸剪影,这一年没有拍肖像的原因,看剪影旁的文字便知。原来那时候正值 “三反五反”,叶景吕变卖首饰被举报,虽没有被追究,但仍觉得是自己的“污浊之年”,因而当年没有留影,只找了一个专业的剪纸来记下;


1953 年,穿短袖拍照了,这一年斯大林去世,马林科夫继任;


1959 年,叶先生快 80 岁了,拍照的这一天是儿童节,为了拍照海修补了门牙,这时候大跃进刚刚结束;


1964 年,列宁帽,口袋里插着一钢笔,右手拿着扇子;


1968 年,88 岁,这是叶先生的最后一次“自拍”,文革刚开始两年,;


他对着镜头微笑着,和以往别无二致,拍完照后不久,因受到运动冲击,叶景吕受到惊吓病倒。一星期后,因心肌梗塞和糖尿病并发症辞世。去世当天,他告诉他的孙子们,要吃豆浆扁豆,元宵。


2.

真是潺潺如诉,就这样流逝了,让人想到前几年著名的电影《少年时代》,镜头也是那样诚实地记录着逝去的光阴。

而叶景吕面临的动荡显然要更大一些,不过镜头里他总是自有云卷云舒,那一刻竟像承载着万物。

如果不是有心人收藏(后来收藏家仝冰雪为叶景吕写了一本书叫《一站,一坐,一生》),也许没人知道叶先生这号人物,他只是如实记录下了每一天的“自己”:


但又怎会是“只是”呢? 在那万物洪流中,他始终作为“我”而确实地存在着。

从穿着民国服装,留着长辫子,到西装配温莎结,再到中山装,永远齐整干净,也不由回想,怎样的洪流里,叶先生也不忘总以好的姿态迎接到来的日子。

那个年代留下了很多铭刻在历史上的照片,如皇亲贵戚,也有农夫士人;有熙熙攘攘的商埠,或是破败民居;但叶留下的是另一番客观且安定的风貌,不依附宏大叙事活着。

一生匆匆过去,而答案就在这一瞥,一微笑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