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等地的多处工厂,将廉价纤维制品下脚废料加工制成的化纤棉被,冒充“一级长绒棉”被芯销售,随着事发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企业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抽样检测、立案调查等措施”的实施,这事按说应该告一段落。但青锋思考再三,认为在等待涉事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企业和个人调查核实,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开发布处理结果之前,有必要提请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对涉事企业和个人查处的同时,就这次被曝光的“黑心棉”如何重出江湖,又是谁为其开了绿灯,甚至保驾护航,做一深入调查并予以责任追究。
澎湃新闻发布的《“黑心棉”岂容重现市场?》指出,化纤下脚料被打散、冒充棉花的“黑心棉”“早在20多年前新闻媒体就揭露、曝光过,早已经声名狼藉”,尤其是,为了防止“黑心棉”起死回生,保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出台了《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明确规定:“廉价化纤纱线回收打碎制成的化纤棉,属于禁用的‘再加工纤维’范畴,不得作为床上用品的填充原料使用。即使是未被污染的纤维制品下脚料,在经过高温成型(热熔)和消毒工艺处理后,也只能作为软体家具等产品的铺垫物原料,不可作为床上用品的原料”。
但为何20多年后,“黑心棉”又能够重出江湖?而且,据澎湃新闻报道,位于德清县的一家企业,一天对外就能销售“含棉量仅为5%至10%不等,掺杂的是回收再加工的普通棉花‘回料’”的“化纤被芯”,最多就能达到6500单?以至于该企业老板居然还人称之为“棉被皇帝”?
事实上,被称为“棉被皇帝”的老板本身很清楚自己售卖的产品“只有化纤被芯”。这从其回应媒体记者采访所说,“长绒棉这么贵,放进去没法搞,成本高了卖不动”就可以看出一二。而且,从其话中可以听出,所谓的“黑心棉”之所以能够重出江湖,就在于有图便宜的消费群体,托起了这一电商市场。
从“棉被皇帝”口中还可知,“他做了多年棉被生意,2016年开始给别人线上供货代发,2020年起在线上自营售卖”,而且能够成为湖州出货量最大的一家,在于其“花钱雇人运营后台,他只管发货”,也就是说相关专业人员以专业能力为其助力,说不好听些,就是某些专业人员不顾消费者的利益,“为虎作伥”!
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后台运营外,青锋注意到,澎湃新闻报道中“棉被皇帝”“拖着长长的快递面单,到处走动配货。一位邮政快递员推着平板车,跟在他的身后拣货。很快,一车就满了”如此披露的细节说明,还有专业的快递人员为其护驾,在第一时间把“棉被皇帝”的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还有一个情节需要再一次提及,那就是之前曾引用澎湃新闻报道披露的,浙江诸暨市的消费者姚先生购买了10件、6斤同规格的被“标称采用一级长绒棉”的棉被发现,“做工粗劣,气味刺鼻难闻,被芯原料与长绒棉手感明显不同”,被认定为“化纤棉”后,经投诉,电商将产品下架,“第一时间向平台小二反映售假情况,但对方始终坚称平台不售假,上架商品均经过严格资质审核”,以及投诉升级后,“专员先要求他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姚先生照做后,对方又质疑该报告的真实性,‘怀疑送检的不是同一条被芯’”等,这人为设置的多道关卡,很可能就让消费者“知难而退”。
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是,澎湃新闻在暗访时,湖州自称“自己只做化纤被,专供网店,年销几十万件”的老板刘某某称,“不是熟人介绍的我不做”。也就是说,“黑心棉”之所以能流入市场,且数量能够很大,其中熟人这一个链条,能够保密,且规避监管部门,从中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要彻底杜绝“黑心棉”进入市场,除了市场监管部门从源头上严肃查处生产厂家外,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行动,从后台运营、物流、熟人销售等方面加大查处措施,将其链条的每一节都清理干净。否则,风声一过,“黑心棉”还有可能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