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毛泽东与刘志丹》——人物春秋
1935年9月20日,正在休整的毛主席拿到了一份国民党白区的报纸,热衷搜集信息的主席读完报纸后,立即变得非常激动。
原来,这份报纸上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在陕北一带已经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的红军,他们在刘志丹等人的领导下,已经开辟了一大片苏区。
毛主席当机立断,制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随后的干部会议上,他提出要到陕北去,找刘志丹他们。那时,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国革命的命运从这一天开始被彻底改变。
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开始向陕北进发,经过一路艰苦奋战,部队终于抵达了吴起镇。毛主席一面指挥部队阻击尾随的敌军,一面找当地的同志,了解陕甘苏区的情况。
就在毛主席打听刘志丹部队的情况时,他被告知刘志丹早就已经被关押起来了,如今被关到了瓦窑堡,这让毛主席感到非常震惊,其中的细节当地的同志也不清楚,主席就只能派人找其他地方的干部了解情况。
很快,他就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由于上海方面搞出了一系列事情,风波也影响到了陕北。刘志丹等根据地领导人被卷了进来,刘志丹被认定为“右派”,就这么被关了起来。
得知此事,毛主席立即派人带着电台先去了瓦窑堡。毛主席虽然没有见过刘志丹,但一路走来,见到刘志丹领导的根据地发展得相当不错,毛主席也十分欣赏刘志丹的能力。
在国内各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苏区在发展路线与作战风格上,都与毛主席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十分相似。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感觉,实际上刘志丹能够在陕北取得成功,也得益于毛主席的教诲。他早年在陕北组织学生运动,经常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刘志丹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在军校里他经常参加中共特别支部组织的各类活动。还经常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会议,那里的负责人正是毛主席。
二人或许并没有见面,但刘志丹经常到那里参加各类研讨会,从中了解到了毛主席对于革命形势的判断,以及主席对于革命运动的指导思路。
此后,他重回陕北,将这一系列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不但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走出了一条特色路线。毛主席对刘志丹的情况十分关心,他派去瓦窑堡的人很快就传来消息,证明刘志丹等人确实被捕了。
毛主席立即下达指令,要求苏区内部停止逮捕,停止杀人。后来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毛主席在下湾寺的常委会议上,指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当时他还对参会的人们,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大段话。
即:“杀人不能像割韭菜一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
总之毛主席及时纠正了这些问题,并告诫众人要慎重处理这些问题,至于刘志丹他们那些问题,早就已经被查清楚了。
数天后,中央来到了瓦窑堡,刘志丹等被关押的同志得到了释放。毛主席由于忙着指挥作战,并没有亲自来,但他还是非常关心刘志丹,告诉众人要认真对待刘志丹等蒙冤的同志。
得知毛主席如此关心他们的情况,刘志丹非常激动,他在出狱后不久,就受到了组织的重用,被任命为西北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之后又担任了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
虽然遭受了不白之冤,但刘志丹始终以大局为重,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即投入了工作中。在刘志丹的帮助下,中央红军顺利在陕北一带立足,刘志丹还亲自带领部队阻止了黄河东岸的国民党军渡河,保护了中央的安全。
1935年12月,毛主席来到了瓦窑堡,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刘志丹。二人一见如故,毛主席对刘志丹在这里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志丹感动不已,表示愿意坚决跟着中央走。
没过多久,组织就交给了刘志丹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扩大陕甘苏区,中央组建了北路军,由刘志丹担任总指挥。刘志丹率部消灭了诸多敌军,使得根据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他又奉命率部东征。
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他的部队连续挫败敌军,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城镇。遗憾的是,在一次战斗中,忙于指挥的刘志丹不幸中弹牺牲。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悲痛,他后来对别人表示:若没有刘志丹,中央就算来到陕北,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可以说,刘志丹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功臣,可惜他英年早逝,没能亲眼见到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