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队集结两万余名作战人员,在顿涅茨克地区发起突围行动,是近期俄军在该地区执行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
战区内出现大量最新型T-90M主战坦克群,这些坦克配备新一代复合装甲系统和先进的火控系统。俄军首次在实战中大规模部署2S35"联盟-SV"自行火炮系统,这种火炮系统采用自动装填技术,最大射程达到70公里,每分钟可发射16发炮弹,提升俄军的远程火力打击能力。
俄军启用最新研发的"日瞳-M"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干扰敌方无人机控制信号,并对精确制导武器形成电磁屏蔽,使得乌军的多款西方制导武器系统效能大幅下降。同时,俄军还部署"铠甲-S2"近程防空系统,该系统具备同时拦截多个空中目标的能力,为地面部队提供防空保护。
俄军第一梯队由装甲部队担纲,配备300余辆主战坦克和200余辆步兵战车。这支装甲部队采用"楔形"突击队形,配合精确制导武器,突破乌军构建的多道防线。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摩托化步兵部队负责清剿残余抵抗力量,并快速建立临时战术据点。
俄军采用"蜂群"战术。多达50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形成密集火力网络。这些无人机承担侦察任务,还能够执行精确打击任务。这种新型作战方式提升俄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打击精度。
俄军出动包括苏-34战斗轰炸机、米-28武装直升机在内的多型军机。这些航空装备采用新型航电系统,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作战能力。苏-34战斗轰炸机装备最新型号的制导武器,可在超视距条件下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在48小时内,俄军实施92轮密集轰炸,其中包括30余次巡航导弹打击和40余次火箭炮齐射。这些打击行动摧毁乌军的防御体系,包括6座战略要地桥梁、4处大型弹药库和3个战术指挥所。对弹药库的打击,造成连环爆炸,导致乌军在该地区的弹药储备严重不足。
在作战开始的24小时内,乌军就损失12辆主战坦克、15辆装甲运兵车和大量军事装备,超过200名军人伤亡,其中包括多名高级军官。这些损失影响乌军的战斗力和指挥效能。
面对严峻的局势,乌军紧急调动包括"领土防御部队"在内的战略预备队,增援前线战场。同时,乌军工兵部队日夜不停地构筑防御工事,在关键地段布设超过5000枚反坦克地雷,建立起纵深达20公里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乌军部署包括"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山毛榉"中程防空系统在内的多套防空武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区域防空网络。这些防空系统在48小时内共拦截15枚巡航导弹和23架无人机,但面对俄军密集的火力打击,防空系统的拦截效能仍显不足。
乌军特种部队也在夜间展开多次渗透行动,对俄军的补给线和指挥所发起突袭。这些行动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此外,乌军还部署新型电子战设备,试图干扰俄军的通信系统和制导武器,但收效有限。
乌军在此次战役中首次使用由西方国家提供的新型反坦克导弹系统。这种导弹采用"火即忘"技术,具有较强的穿甲能力。由于俄军电子对抗系统的干扰,这些武器系统的实际效能降低。
暴露乌军在现代化装备和战术运用方面的不足,也凸显俄军在电子战和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提升。战场局势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
多个国家的军事专家指出,此次战役展现的新型作战方式和装备应用,将对未来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一些军事分析机构认为,电子战能力和无人机作战将成为现代战争中更加关键的因素。
乌克兰方面已向西方盟国提出紧急军事援助请求。多个北约成员国表示将加快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力度,包括提供更多防空系统和反坦克武器。然而,这些援助能否及时到达战场,以及能否有效改变战局走向,仍是未知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