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灯影里的文明密码

01

当立春的暖意拂过鹭岛凤凰木的梢头,元宵的灯火便沿着历史的年轮渐次绽放。这个被《太初历》镌刻在正月望日的节日,在华夏大地上已绵延两千余载。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烛火、道教天官赐福的香灯、佛教燃灯礼佛的明焰,三教文明在此交汇,铸就了“元夕” 独特的精神图腾。

盛唐的朱雀大街上,苏味道笔下的"火树银花"照亮了长安的夜空,金吾弛禁的盛况让“星桥铁锁” 也为之洞开。那些穿越《梅花落》歌声的暗香,那些追逐月光的马蹄声,在《十五元宵节》的平仄中凝成永恒的文化琥珀。宋人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的瑰丽,欧阳修“人约黄昏后” 的婉约,明清《上元竹枝词》的市井喧闹,共同编织成中华文明的诗意星空。


闽南灯海里的民俗万象

02

鹭江两岸的元宵灯火,总比别处多几分海的气韵。中山路的骑楼下,泉州匠人扎制的“海丝花灯” 随海风轻摇,郑成功战船的造型与白鹭展翅的意象在绸布上交织。南普陀寺的莲花灯映照着海天佛国的庄严,集美龙舟池畔的“博饼灯谜” 则翻涌着嘉庚故里的书卷气。


图片来源:网络

老街深处的汤圆作坊里,老师傅将山海滋味揉进糯米团中。花生与黑芝麻的醇厚是土地的馈赠,咸笋与虾仁的鲜美是海洋的呼吸。当滚烫的元宵在青花碗中浮沉,氤氲的热气里升腾着“包金包银” 的吉祥寓意。孩童们提着电子花灯穿梭巷陌,LED屏上的“福” 字与砖雕门楣的“螭吻”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光晕中达成默契。


图片来源:网络


寰宇同辉的文明对话

03

元宵的月光不仅照亮闽南的红砖古厝。在槟城的姓氏桥畔,潮州灯笼与娘惹珠绣共舞;在琉球首里城的石垣下,唐船造型的花灯与三线琴声和鸣;就连巴黎十三区的唐人街,法式琉璃与中式宫灯也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这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当NASA卫星拍下元宵夜中国的璀璨光斑,当国际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用毛笔书写“天宫灯会” ,人类对光明的向往在此刻达成共鸣。元宵的灯火,既照亮游子归家的路,也温暖着异乡客的乡愁,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下,绽放出文明互鉴的华彩。


人处上元节,即兴赋元宵:

圆魄浮鹭岛,银花绽海天。

灯摇唐宋月,谜隐汉唐篇。

汤釜浮珠玉,笙歌动市廛。

寰球同此夜,灯火话团圆。


来源:永春网

作者:苏金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

转发告诉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