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摩物联”)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拟港股IPO上市。

钛媒体APP注意到,乐摩物联目前已投放超过50万张智能按摩设备,并且公司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智能按摩服务,收入较为单一。要说明的是,在智能按摩设备投入的场景中,占比高达8成的影院却不是公司最赚钱的场景,并且2024年,公司投入的设备大幅增长56%的情况下,2024年1-9月的利润却仅同比增长了不到0.5%。

业务单一,合伙人模式逐渐“萧条”皆因不赚钱?

乐摩物联成立于2014年,由福州境界、吴景华、陈建霖出资设立。

但直至2016年,考虑到要开展智能按摩服务业务,为省去设立新公司的行政程序,谢忠惠于2016年12月收购乐摩物联60%股权并成为其控股股东。并在当年的第四季度,推出「乐摩吧」品牌开启智能按摩服务业务。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乐摩物联已为智能按摩服务设立超过45万个服务网点,投放超过50万张智能按摩设备。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9月(下称“报告期”),乐摩物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015.4万元、58683.6万元、61478.3万元,年内利润分别为648.1万元、8734万元、9311万元,业绩持续增长。

得益于业绩的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1年至2023年的三个连续年度,按交易额计算,乐摩物联在中国大陆所有智慧按摩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相应年度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9.4%、33.9%及37.3%。

从业务上看,乐摩物联主要拥有智能按摩服务,该业务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1612.9万元、56770.5万元、60385.3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95.75%、96.74%、98.22%,业务较为单一。


而智能按摩服务又主要分为直营模式和合伙人模式,尽管合伙人模式的收入远低于直营模式,但其毛利率却显著高于直营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可见,合伙人模式的毛利率长期在70%多以上徘徊,而直营模式的毛利率却长期在30%多以上徘徊,特别是2022年,合伙人模式实现的毛利开始超过直营模式,成为乐摩物联毛利最高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乐摩物联的直营模式是需要内部运营团队管理POS运营,包括POS场地选择、租用协商、POS场地装修以及POS的运营及维护。而合伙人模式是乐摩物联与利用其丰富本地资源和人脉的城市合伙人合作,在该模式下,城市合伙人负责服务网点运营,而乐摩物联则提供全套智能按摩运营服务解决方案,具体包括:(i)LMB Links平台的搭建与升级;(ii)「乐摩吧」品牌的打造;(iii)提供全面的服务网点运营与维护指导;(iv)供应智能按摩设备及相关备件;(v)开放设备及其日常运营相关所需的LMB Links平台的权限;(vi)提供客服协助受理消费者相关投诉的服务。

简而言之,合伙人模式就是乐摩物联将大部分营业成本转移至了合伙人,而这也是乐摩物联合伙人模式的毛利率远高于直营模式的最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乐摩物联的合伙人模式毛利率较高,但是对于合伙人来说,其或许可能不太赚钱。报告期内,乐摩物联的合伙人数量分别为68个、62个、45个,持续下滑。那么,是否是因为不赚钱,大量合伙人才退出?


大量投入设备,利润仅同比增长不到0.5%

乐摩物联的智能按摩服务主要用于的消费场景分别为商业综合体、影院、机场、高铁站等,其中报告期内,在影院投放按摩设备的数量分别为10.83万台、18.55万台、32.05万台,几乎成倍数增长,分别占当期公司按摩设备总数量的64.81%、71.96%、79.71%,是公司投入最大的场景之地。


另外,在上述消费场景,乐摩物联智能按摩服务交易额明细具体如下:


也就是说,在投入最多设备的电影院,乐摩物联在该场景产生的收入却不到20%。这不禁令人疑惑,乐摩物联到底是否有必要在影院投入如此多的设备?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如此投入产出比低的业务场景,却未让乐摩物联停下脚步。

2024年1-9月,乐摩物联的营收为61478.3万元,同比增长了39.08%,年内利润为9311万元,同比仅仅增长了0.41%。而截至2024年9月末,乐摩物联在上述场景的按摩设备投入不断扩大,从2023年末的25.78万台跃升至40.21万台。

另外,乐摩物联此次港交所IPO募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继续扩产。那么,在如此利润增长的情况下,乐摩物联真的是否有必要大举扩产?



相较于扩产而言,或许乐摩物联更加需要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口碑。根据黑猫投诉显示,“乐摩吧”共存在860条投诉,近30天也存在14条投诉,而这些投诉包括按摩力度太大、按摩椅功能出现故障、退款困难等。(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邓皓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