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媒的酸,360度怎么都得找到黑中国的刁钻角度,咱们是知道的。尽管久毒免疫了,但还是被《每日新闻》的最新大作给气笑了。
2月10日,日本雅虎的醒目版面,出现一篇文章:在北京发现“暗号菜单”,由此解读现在的中国。
文章开头部分还挺温馨感人。介绍北京郊区的餐馆,“小湘旺”宋庄店为遇到困难的人,免费提供一份饭。
贴心地考虑到对方可能难为情,只要跟工作人员说“来一份39元辣椒炒肉盖饭”,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客气。
日本记者慕名前往,采访了女店长卜胜男。卜大姐说,店门口的“免费吃饭”招牌是去年6月份设置的。
日本记者试吃了这份盖饭,表示辣椒炒肉非常下饭。
卜大姐说,她这么做的契机,是一年前的冬天,清洁工怯生生地朝店里面看。她主动招呼对方,得知生活遇到困难,于是大方请吃了一份工作餐。
卜大姐的父母乐于助人,她深受影响。
“现代社会,大家压力都很大。房贷车贷,求职难,被炒鱿鱼也不是稀罕事。”
北京竞争激烈,生存不易。“我也是从湖南农村来北京的,住过发霉的地下室。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希望,想尽自己所能的帮助他们”。
日本记者又去了位于北京市东边的餐馆“洞庭家宴 广渠门店”。那里为外卖小哥们提供12元一份的自助午餐。没时间坐下来吃的话,可以打包带走。
老板金春梅是湖北人。新冠疫情期间,她的湖北老家得到全国各地的援助。为表感恩,3年前开始给外卖小哥们提供廉价自助午餐。
好,正常的温馨画风到此为止。日本记者的“但是”急转弯来了:大城市的互帮互助,虽然觉得心灵被温暖到,但反过来,也是需要“救助”的人变多了这一寒冷的现实。
人家“小湘旺”明明是救急,帮助“暂时没有找到工作,遇到困难”的人。日本新闻也明明惯用“困ってる人/有困难的人”。被这位拼命夹带私货的日本记者给篡改成“生活困苦的人”。
扶贫是街道、区、市、省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国的扶贫成绩,日本记者自然也是瞎而不见的。一心偷换概念,中国扶贫靠个人商家的善心。
由此导出记者想带的节奏:中国社会给老百姓的安全网,机能失灵,所以没希望。因为没希望,所以强国政策是错的,老百姓不需要。
以为哪怕接下来牵强附会地唱衰中国,好歹也假装有理有据,一条条展开说事。结果来了一通“我觉得,我以为,我猜”款式的想当然。
“如果xx的话,那就可能xx”
“xxxx,被视为可能有危机感”
“可能……(恶意推测)可能性较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光是少子高龄化、地方财政紧张,就正在导致财源恶化。如果不交社保,进一步扩大的话,其根基难说不会被动摇。”
“如果社会安全网陷入机能不全,以失业、疾病、衰老为契机,一口气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风险,就高了。”
“日本的中国通教授对中国政策敲响警钟。”
“只要很多人对未来生活抱有不安,消费就将持续低迷,经济重建也将束手无策。”
“中国虽然提倡强国建设,但现在老百姓更需要的,难道不是整顿社会安全网,让老百姓重新找回安心感与希望吗?”
“中国处在重大分岔路口,拭目以待。”
▲日本记者:3元自助早餐,挤满了人
▲日本记者:销售临期食品的廉价商店变多了
总之,中国经济要崩,中国人民没希望,不需要强国建设。堪称日本友人版的“关我月薪3000什么事”“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
以上是《每日新闻》的中国总局局长河津启介写的。他在自家报纸上的标题更酸,阴暗心理看不得一点阳光:北京相互帮助的背后,新的贫困。
日本人动不动就挂嘴上的“民度”,不提了。
社会风气改善,人心向善。精神文明的提高,建立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权当看不见。
中国的餐馆老板娘好心接受采访,却成了日本记者恶意抹黑中国的工具人。
河津启介的“大作”可不少呢。风格嘛,你懂的。国内胖友们记住这张脸,见到了保持距离,晦气。
《每日新闻》嘛,确实牛。看关系图,虽然日本媒体全被操控了,但《每日新闻》那可是美国国际开发署一脉相传下来的单位。
▲目前日本媒体集体沉默,不提USAID
不知道,《每日新闻》中国总局局长河津启介的经费可还富余?还够拿着所谓的新闻,当许愿池的王八,天天许愿“中国不行了”吗?
不够,您也得撑住。毕竟,日本乡民还指着这口精神食粮,幸福每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