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过元宵,才是年味的正确打开方式。今天(2月12日)下午,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2025年杨浦区环同济第二十届“元宵行街会”在四平路街道火爆“开街”,这场举办了20年的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今年将广东英歌舞、浙江百叶龙、云南纳西族乐巴舞等全国各地的非遗绝活“搬”上了街头。
16支队,360余人!
非遗绝活让市民直呼“过瘾”
01
“咚咚锵锵!”执棒击鼓,边舞边奏……下午两点,由非遗团队、社区花车和文艺表演者组成的巡游队伍从苏家屯路出发,正式拉开了本次元宵行街会的序幕。据悉,本次元宵行街会分为“非遗荟聚·喜闹元宵”“都市民俗·行街展演”及“人民城市·谱写新篇”三大主题,既有传统韵味,又添时代新意。
巡游队伍中,各地优秀非遗团队“卷”出了新高度。除上海本地非遗队伍外,还有春晚火出圈的英歌舞、气势磅礴的浙江省长兴县百叶龙,以及杨浦区结对“好朋友”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乐巴舞等,生动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场景,引得市民阵阵欢呼与掌声。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家长边录视频边说:“这不仅让小朋友更了解我国非遗文化,还让我们大人涨了知识。”
来自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百叶龙艺术团是第一次参加“元宵行街会”,对于百叶龙艺术团副团长顾越来说,这次机会珍贵而有意义。他说,“百叶龙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长兴对外交流的一个‘文化金名片’。这次能来到元宵行街会,我们团的每一位团员都很开心,都想尽全力把长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上海的市民朋友们。”
一旁,安徽省淮北市临涣唢呐非遗传承人张奎也很激动。他告诉记者,想到今天的演出,自己昨晚激动得都没睡着觉。
除了全国非遗“大联欢”这一亮点外,今年元宵行街会还增设了“人民城市”主题花车这一新亮点。据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花车由四平路街道居民自主设计并参演,通过动态展演讲述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故事,彰显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从“乡愁”到全国闻名
一条街“舞”出二十年文化传承
02
谁能想到,如今火遍全国的杨浦元宵行街会,竟源于百年前人民的思乡之情?据《上海民俗杨浦卷》记载,明代的萧王庙便坐落于杨浦四平地区,元宵民俗早已扎根。上世纪,人们“唱凤凰”“踩高跷”,每逢元宵便抬着纸扎凤凰走街串巷,锣鼓声里满是吉祥祝福。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民俗都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唯独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把行街传统“捂”在了手心里。2005年,四平路街道将这份“街坊情怀”升级为非遗大舞台。二十年风雨兼程,曾经的社区小联欢如今已成为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非遗团队争相“斗技”的大平台。
一位家住这里十几年的居民动容地说:“元宵行街会已经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老传统’与‘新潮流’完美融合的标志。原来我是自己来看,现在是带我的孙女来看。”
舌尖上的传统、指尖上的匠心
收获一份“非遗逛吃攻略”
03
巡游还没结束,隔壁抚顺路的非遗市集已飘来阵阵香气。现场,南北两侧摊位被划分为“吃、喝、玩、乐”四大板块,不少左手举着牛肉煎包,右手捏着糖画凤凰,手里还挂着非遗香囊,忙得不亦乐乎。
“滋滋——”跟着香味一路找寻,看到摊位上的一心斋煎包正在铁锅里冒着油花,排队的爷叔操着上海话催促:“小师傅,阿拉要三客!多加点醋!”而在荣庆堂的香囊摊前,一帮年轻人围着手艺人学打中国结,一转眼就变成了精致的“如意结”。
与此同时,首次引入的江南丝竹乐队礼乐弦歌,声声入心,悠扬乐声与市井烟火交织,为城市空间注入着传统节庆的灵魂。
沉迷糖画和舞龙
留学生们成了“杨浦文化大使”
04
或拍摄记录巡游盛况,或动手尝试面塑、香囊制作,或驻足聆听江南丝竹演奏变成了今天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的留学生们的日常。
通过这次“沉浸式”体验,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加深了些,也成为了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桥梁”。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非遗活动的开放度,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共赴这场城市化与传统交融的文化之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居民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非遗盛宴,活动通过“线下+线上”“台前+幕后”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为来不了现场的市民同步直播,展现民俗文化与非遗人文底蕴,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元宵佳节热闹氛围。据统计,有近400万人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了此次“狂欢”,印证了“元宵行街会”作为全国非遗平台的号召力。
从街头到云端,从本土到国际。相信这场跨越二十载的城市化民俗盛宴,正以非遗为纽带,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时代篇章……
文字:窦雨琪
图片:王修远
视频:王子亮
编辑: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