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巴山街派出所,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社区民警:她走路带风,说话干脆利落,处理社区事务雷厉风行。她就是桑宏,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员,两届亚冬会金牌得主。作为运动员,她挥洒青春与队友共同创造了中国冰球运动的辉煌: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金牌、1999年韩国江原道亚冬会金牌、2007年长春亚冬会铜牌......
2月10日,桑宏接受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运动员,另一个是当军人或警察,都得偿所愿了。哈尔滨亚冬会期间,桑宏再次主动请缨,投身亚冬会安保一线,在平安赛道上继续“冲金”。她还创新性地将运动技能与心理咨询技能相结合,推出了“运动疗愈情绪工作坊”,为全局2400余名民警辅警提供了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为亚冬会贡献着力量。
国际赛场上的桑宏。受访者供图
冰球赛场
1983年末,哈尔滨的冬天格外寒冷,9岁的桑宏趴在训练场外的窗台上,看着队员们的训练,内心澎湃。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冰球运动,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哈尔滨市平房区的群众体育活动非常丰富,桑宏的父亲是退伍军人,特别喜欢运动,受父亲的影响,桑宏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运动员,另一个就是当军人或警察。“那时候我可淘气了。”桑宏回忆起这段往事,“当时冰球队很多运动员是从花样、速滑项目中转项过来的,他们训练的时候,我就偷偷趴在窗户上看。因为我个子小,只能爬上去才能看到里面,双手扒着窗框,紧紧贴着窗户边缘,脸都被挤得变形了。”
“教练注意到了我,就出来问我:‘喜欢冰球吗?’后来我爸告诉我:‘姑娘,练这个既能滑冰又能打球,多好啊!’”桑宏说到这里,忍不住笑出了声:“那时候我哪懂什么是冰球啊,滑冰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只知道能玩就很开心,就这样进入了业余队。”
回忆起初学冰球的岁月,桑宏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们穿的冰鞋,都是老式的‘管刀’。”她用手比划着,“就是那种铁管做的冰刀,鞋面是单层皮子的,就像普通皮鞋加了个铁管,冰刀磨脚磨得特别厉害,经常把脚踝磨出血。”
她站起身做了个示范动作:“要是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够,根本站不住。很多人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崴来崴去的,得扶着东西才能慢慢滑。但我一上冰就能‘出溜’着往前走。”说到这里,她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回忆起儿时的训练环境,桑宏说:“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我父亲推着一个生锈的大水桶,桶的侧下方有一排出水孔,装了个阀门,阀门一开,水就流出来。他穿着水靴,一圈又一圈地推着水桶浇冰,我在冻上的冰面上训练。”桑宏说:“冻得直哆嗦,但还是得坚持。我脸上的红血丝,就是那时候冻出来的。”
凭借着过人的运动天赋和顽强的意志,1990年,桑宏进入哈尔滨女子冰球队同时进入国家队。“我们雷打不动地每天4点多钟就起床,到室外滑冰。天气严寒到鼻涕都会冻成冰流子,戴的帽子上全是雪,睫毛上也都是霜。我现在的鼻炎和咽炎大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除了冬季的训练,夏季也不能松懈。“无论是在业余队还是专业队,经常要跑山,我晒得黢黑,队友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黑牡丹’。”桑宏说:“有一次我从辽宁旅顺训练回来,我爸来接我,车从我身边开过,他居然没认出我来,直接开过去了。我在后面追着车跑,边跑边喊。”
1996年,桑宏与队友在哈尔滨亚冬会夺冠。受访者供图
国际大赛上的“黑牡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进入国家队后不久,作为年轻队员,桑宏就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她与教练和队友们共同摸索出来许多装备、技巧、规范。上世纪90年代,冰球运动也刚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中国女子冰球队就已拥有出色的实力。
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分顶级、甲级、乙级、丙级等档次,除顶级组别外,其余各组又分为A组和B组,每年举办一届世锦赛,第一名升组,最后一名降组。1994年和1997年两届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上,中国女子冰球队均打进四强。在1994年世锦赛上,桑宏被评为中国队最佳运动员。
“最难忘的是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桑宏回忆。这是她首次参加亚冬会,中国女子冰球队力克日本队,获得冠军,桑宏夺得了她的第一块亚冬会金牌。1999年韩国江原道亚冬会,中国女子冰球队蝉联桂冠。
1998年长野冬奥会,女子冰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女子冰球队首次参加冬奥会,最终取得了第4名,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女子冰球项目的最好成绩。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得知,中国女子冰球队作为国内唯一的女子冰球队伍,仅凭不到30人的规模,便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闯入世界A组不禁感慨道:“以一队之力,击败一师之众,你们真是了不起!”
桑宏在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获得金牌。受访者供图
2002年冬奥会结束后桑宏提出了退役申请,此后她还参加了裁判员学习班,连续四年参加场外裁判员工作。
2007年,在长春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是桑宏最后一次出现在亚冬会的赛场,此时她已经退役5年。“既然是需要我,那咱就执行,所以又回到国家队。”回到国家队一个半月后,亚冬会就开始了。尽管竞争激烈,桑宏也展现出了她的实力,在对战日本队时进了关键的一球。“我尽力了,这届亚冬会中国女子冰球队获得了第三名,没有拿冠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遗憾。”桑宏说。
在一次比赛后,桑宏接受电视台采访。受访者供图
从运动员到警察
2002年冬奥会结束后,28岁的桑宏提出了退役申请。此时赶上2003年公务员系统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而哈尔滨体育工作队恰好有推荐名额。虽然获得了推荐机会,但最终仍需通过考试才能正式入职。2006年,桑宏通过考试进入公安系统,被分配至巡特警支队特勤一大队,派驻市政府工作。
从警之路并不比冰球场轻松,桑宏要从头学习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在冰球场上,她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在逆境中奋起直追。“百折不挠”的运动员精神也带到了工作中,她拿出了当年训练时的拼劲。
进入公安系统后,桑宏经历了从运动员到民警的身份转变。运动员时期,桑宏的生活相对单纯,主要专注于提升个人运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入公安系统后,她则需要面对多样的工作任务,不仅要深入学习和熟练运用公安业务知识,还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涉及科技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桑宏告诉记者,融入群众、赢得群众信任是开展工作的关键,否则容易遭遇误解或排斥,使工作陷入困境。为此,她学会了根据不同对象灵活调整工作状态。
桑宏在社区走访。警方供图
在运动员时期桑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坚持写训练日记。每当一场比赛结束,桑宏总是在日记中更多地总结不足之处。现在桑宏仍习惯记录重点案例,以及进行阶段性总结,为自己积累经验。在她的工作记录中,有这样一起案例:2022年,辖区内一名精神病患者因琐事对母亲实施殴打,桑宏迅速出警处置。经了解,该患者长期患有精神疾病,曾因持刀伤人被处理,且有结核病史,精神病医院拒绝收治。
由于患者的状态不稳定,并有暴力倾向,给家人和周边居民带来安全隐患。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桑宏迎难而上,她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患者联系医院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她以女性特有的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经过近两小时的沟通,成功取得其信任,并顺利将其送往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在患者治疗期间,桑宏全程跟进患者病情,并积极协调解决其家庭困难。半个月后,患者隔离治疗结束,桑宏又联系有关单位将其转送至精神病医院接受专业治疗。桑宏回忆,临行前,患者说:“桑警官一定来接我。”桑宏也当即许诺,待其康复之后,亲自接他回家。
从运动员到民警,身份变了,但追求卓越的精神没有变。20年过去,虽然桑宏已经退役,但她依然秉承着“追求卓越、百折不挠、为国为民”的运动员精神,在守护平安的“赛道”上一往无前,连续6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在2012年获得守护平安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巾帼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2024年,桑宏荣获市局警务队民警标兵。警方提供
身着警服守护亚冬平安
自退役以来,桑宏不断拓展自身能力,其掌握的技能之多令人惊叹。她先后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野外救生员初级培训证书、国际级裁判员,并参加多项国际级赛事安保。
在国际级赛事中,赛场不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警察的“守护战场”。2008年7月至8月末,桑宏参与了北京夏奥会及残奥会的安保工作。“两个月的内勤工作经历让我对公安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桑宏回忆道:“过去我以运动员身份参加奥运会,从未参与过赛事辅助工作。通过2008年的安保经历,我深刻体会到赛事圆满举办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
本届亚冬会的举办,使哈尔滨成为“双亚冬之城”。桑宏再次主动请缨,投身亚冬会安保一线。2025年1月,黑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亚冬会”安保心理服务保障实战技能比武竞赛中,桑宏荣获理论考试先进个人。
在亚冬会期间,桑宏主要负责外围安保工作,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性地将运动技能与心理咨询技能相结合,推出了“运动疗愈情绪工作坊”,为全局2400余名民警辅警提供了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为亚冬会贡献着力量。
桑宏介绍,在培训新警时,她会引导他们通过运动进行心理排解。活动形式以走、跑等轻度运动为主,辅以球类等趣味项目,通过适度出汗帮助新警全身心投入,进而更好地感知自身的身心状态。
如今桑宏依然没有停下冲锋的步伐,她还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继续书写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