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面向社会征集并受理银发旅游列车开行需求,以多种形式开展产品定制服务,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 《计划》的出台不仅为老龄化社会描绘了一幅“夕阳经济”的活力蓝图,更架起了一座联通城乡资源的动态桥梁。 “银发专列”的汽笛声与田园乡野的鸟鸣共振,为中国“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网友们笑称“这下可给有钱又有闲的爸妈,找到新玩法了”。


银发专列

从“需求痛点”到“经济亮点”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2025年老年旅游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元。然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特种兵式”与老年人慢节奏、重安全、求舒适的需求长期错配。超过70%的老年游客反映现有产品“赶路多于赏景”,一场旅游下来,堪比“渡劫”。而此次发布的《计划》中,提出了鼓励适老化服务创新,以“精准供给”激活潜在需求,比如在车厢增设无障碍设施、随车配备医疗资源、路线设计融入康养主题……这些细节不仅让“银发专列”成为移动的“适老空间”,还能催生老年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民营企业开辟差异化竞争赛道。

城乡共振

银发专列的“双向奔赴”

《计划》中还强调与景区协同发展,这为乡村旅游带来新机遇。一方面,银发专列可串联起城市近郊的古村落、家庭农场等“轻量级”景点,既盘活了地方资源又满足了老年人短途、低频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列车本身可成为农产品展销的“移动橱窗”,比如沿途特色农产品直达车厢、乡村非遗技艺体验融入行程,在丰富老年游客体验的同时又能助农增收。有数据显示,旅游专列乘客农特产品人均消费达287元,是普通列车的4.2倍。试想未来的“东北慢游”专列上能吃到香喷喷的黑土地稻米、“江南水乡”专列上可以品味刚采下的明前茶,安丘苹果、婺源皇菊等各种地理标志产品直达消费终端,形成“银发经济”红利反哺乡村的双赢局面


服务升级

从“列车适老”到“乡村适老”

银发专列的运营,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乡村目的地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农家乐无障碍改造、田间步道安全升级、乡村医护人员培训等配套建设,将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质扩容。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专列可能成为“城乡互助养老”的纽带——城市老人赴乡村旅居康养,盘活农村闲置民居,提高村民收入;农村老人搭乘专列游览城市,开拓晚年生活视野。这种流动性将打破城乡养老资源的壁垒,破解“城市养老焦虑”与“乡村资源沉睡”的双重困境,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具弹性的解决方案。

驶向未来

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共融之路


增开银发旅游列车,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经济命题。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将应运而生,比如方言导游、民俗讲解员等等。当“夕阳红”专列穿梭于青山绿水间,它不仅是老年人看世界的窗口,也搭载着城乡要素流动、代际情感联结、传统文化传承等多元价值。“银发专列”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根灵动而温暖的纽带,让老龄化社会焕发出“城乡共养、其乐融融”的新生机。

编辑 | 王晓璇 梅青云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