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今天说的这个大伯,他并不是我的亲大伯,甚至我们两家都不一个姓,更别提血缘关系了。
我们两家却在一个胡同里住,我家住在胡同头,他家住在胡同尾。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穷,我父亲弟兄五个,男孩子多,吃的也多,家里可谓是穷上加穷。
大伯家比我家稍微好一点,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大伯却是农村少有的“独生子”。
大伯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看见我奶奶家穷的揭不开锅,着实心疼我的奶奶。
于是,但凡家里有一点好吃的,都会惦记着我父亲弟兄几个,每次都会让大伯来给我奶奶家送吃的。
就这样,一来二往,我奶奶就和大伯的母亲成为了好姐妹。
我父亲家穷,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的东西送给大伯家。
但是奶奶的手巧,就为大伯做各种各样的鞋,来补偿这份恩情。
两家人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和睦交往着。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大伯十岁的那一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大伯的父亲倾尽了全力去救妻子的命,妻子最终还是走了。
大伯的母亲走了之后,家里就剩下大伯和父亲二人相依为命。
大伯的父亲从此以后,也迷恋上了酗酒,有时候喝多酒好几天都不回家,大伯就各个村子来回找父亲。
村里人都心疼大伯,有好几次,大伯的父亲在外面喝多酒找不到家时,都是村民们把大伯父亲抬回家的。
奶奶也格外的心疼大伯,每年到了秋后,奶奶总是为大伯做上两身棉衣。
虽然这两身棉衣也是补丁摞补丁,但是却给大伯的心里带来了温暖。
有一年,奶奶去给大伯送棉衣,奶奶看到大伯的手上冻了疮,心疼的不得了。
奶奶转身回到家,把自己出嫁时娘家陪送的棉手套给了大伯。
大伯感动的哭了。
就这样,东家拉一把,西家帮一把的,大伯父子两个熬过了一年又一年。
即使在这样穷苦的条件下,大伯还是咬着牙,克服着种种困难读完了初中。
大伯的学习成绩其实很好,别看他是初中毕业,在当时也是我们很有文化的人,毕竟在当时的农村,很少有人上学。
大伯初中毕业的时候,村小学的校长就找到他,想让他去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每个月6元钱。
大伯高兴的答应了。
村小学的学生,都是自己村里面的孩子。
大伯知道,自从他母亲去世之后,全靠各位村民们的照顾,他才走到了现在,所以,大伯在学校对待村里的孩子们很亲。
大伯上课风趣幽默,课下和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村民们也很敬重他。
大伯18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在一次很严重的酗酒中,也离开了大伯。
当村里人都知道大伯的父亲去世时,即使不一个姓氏的,大家也都不约而同的来到大伯家帮忙。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大家伙凑钱为大伯的父亲买了一口棺材,又置办了丧事上的其他用品。
既简单又不失风光的把大伯的父亲埋葬了。
埋葬完父亲的第二天,大伯挨家挨户的为村民们磕了一个头。
村民们一边拉着大伯不让磕,又一边掉着眼泪。
大伯又在村小学教了半年书之后,他失散多年没有联系的亲姨居然找到了他。
原来他亲姨有一年跟着逃荒的来到城市里,后来就在城市里安了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也算是在这个城市里有了一席之地。
亲姨找到他之后,难免抱着大伯一阵痛哭。
大伯的姨说,要把大伯带走,让大伯回城里生活,并为大伯在城里找份工作。
大伯同意了。
大伯其实舍不得村民们,舍不得这些孩子,但是他又渴望到这个村子之外的世界看一看,也许将来会帮村民们一把。
大伯于是就跟着他的亲姨来到了城市里。
一切安排妥当后,大伯被安排到了一家厂里做工人。
大伯很聪明,虽然是工人,但是他很好学,也很下功夫钻研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了厂里工人的优秀代表。
大伯虽然在城市里工作,况且离他工作的地方离我们县上并不近,但是每年坚持都要来村子里一两次。
来的时候,都会给村里的一些老人们带上一些礼品,有桃酥、有糖、有饼干,甚至有时候还会给村里的老人们几元钱。
村里的人们看见大伯来了,也都很高兴,家家户户都抢着让大伯去他们家吃饭。
大伯每一次来村里面,有一顿饭是必须到我家吃的。
大伯每次都对我奶奶说:“婶子,如果没有你,当年我都冻坏了。”
奶奶笑着说:“咱们虽然不一个姓氏,但是咱们却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如今你是城里人,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
大伯24岁那一年,找了一个城里姑娘结婚了,婚后,大伯带着大娘也是每年回家两次。
大娘别看在城里长大,没有一点架子,不管回谁家吃饭,都很勤快。
村子里面每年都会有红白喜事,别看大伯不在村子里住,不管谁家有事情,大伯每次都能按时把礼随上去。
因为大伯在第一次返城的时候,把我的父亲约出来告别时,大伯对我的父亲说:“永强,我就要回城里了,咱们村以后不管谁家有时,需要随礼了,你就提前告诉我,我把钱邮寄给你,你就把礼帮我随上,如果我来不及随礼,你先帮我把这钱垫上,随后我的钱邮寄到了,到时候再还给你。”
我的父亲说:“大毛哥,你人都走了,还随什么礼?”
大伯说:“我最难的时候,村民们都互相拉我一把,这恩情,我不能忘记啊。”
有一年,我爷爷得了重病,在县城的医院一直不见好,父亲急得团团转,于是就写信告诉了大伯。
没想到,大伯立马发了电报回来,让我父亲带着爷爷赶快去他所在城市的医院治疗。
爷爷去了之后,大伯又是一通忙里忙完,而且每天都是三顿饭的朝医院送。
父亲说大伯:“大毛哥,不用这么忙,给你添麻烦了。”
大伯说:“你说的这是哪里话,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人,我小时候那么难,多亏了婶子和村民们帮我,如今我能帮上你们一些,我心里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