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下午,2024“发现重庆之美”《建设美丽重庆 城市治理“闯新路”》大型融媒体直播第三期节目开播。
两江新区城市管理局领导成员、市政管护中心副主任柳波;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类延村做客上游新闻直播间,与上游新闻主持人一道,解码两江新区如何通过公园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协力共进,进一步提升公园品质、优化服务功能,让其成为广大市民游客想来、爱来、常来的幸福之地。
柳波表示,两江新区正在以主题引领改革,按照公园市场化一园一品、一园一指标、一园一清单,加强公园市场化项目的策划、包装、建设、管理,确保公园放得开、管得住,改出典范、改出经验。
通过公园市场化改革路径落地项目17个
截至去年12月,两江新区已建成公园151个,是名副其实的“百园之城”。
如何管理好这么多公园?在直播中,柳波表示,两江新区一方面在全国首创、全国首倡“公园长制”,建立“区级、街道级、社区级”三级公园长和网格护园员责任体系,发挥多层级力量管园护园。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公园市场化改革,让公园实现自我“造血”。
柳波说,在探索公园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两江新区坚持要算生态账,通过对应的投资强度、建设规模、绿地率等五大指标体系,确保公园公益性不变、公益配套不减少、服务品质不降低。同时,出台城市公园市场化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明确范围、模式、程序及支持条件、限制条件,依法合规,以规范推进改革。
“我们和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对两江新区已建成公园的用地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摸排出50多个具备市场化改革条件的公园。”柳波介绍,两江新区探索了三种方式来激发公园潜力、盘活资源。一是公开招投标,通过将公园配套用房、用地等资源打包成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金州公园、月亮湾社区公园、龙兴航空主题公园等均采用此方式。二是招商引资,通过招引项目签订管理协议,由项目方建设管理公园。以红崖寨公园为例,两江新区与赛力斯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三是土地出让,在规划阶段,就对用地做好统筹,市场主体拿地时一并建设公园,两江新区负责红线管控,锦绣山公园等就采用了这一模式。
目前两江新区通过公园市场化改革路径落地项目17个,协议建设期投入资金约21亿元,年运营收入超5.22亿元、年纳税约1亿元。
推动城市公园市民由“流量”变“留量”
“公园建设是构筑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新区积极探索城市公园市场化改革,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同时在更大程度和更多空间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直播中,类延村教授点评说,两江新区创新探索的公园市场化改革夯实了城市公园供给和运营的物质支撑。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建设和运营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持。城市公园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更能实现对社会资本的有效集聚和运用,为城市公园维护提供持续性的保障。
“市场主体对运营效率的关注,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园建设主题更新颖、市民诉求服务对接更精准、运营项目更丰富多元,进一步增进城市公园的吸引力和体验感,进而推动城市公园市民由‘流量’向‘留量’的转变,使城市公园成为‘全龄友好’的休憩地、休闲所,让城市更具生机和活力。”
类延村教授说,城市公园市场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投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多元形式形成对空间布局和市场参与的导引,激发市场主体将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绿色生态空间建设,为市民绘就更多“家门口”的绿色画卷。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融入以及综合性公园商业体的建构探索,更会强化城市公园休闲功能与消费场景的融合,有助于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实现空间布局和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
类延村教授建议,两江新区进一步明确城市公园市场化改革标准,建立城市公园市场化改革指标体系,推动市场化改革遴选评价数量化、客观化和清晰化,“在后续改革中,要将监管贯穿于市场化改革的各环节,做城市公园服务的‘质量保证官’。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为突破点寻求新的发展。”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王淳 通讯员 汪彦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