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传统意义上讲,过了元宵,这个年才真正过去。中国人过年图的是喜庆,造型精美、流光溢彩的花灯,便是热闹气氛的点睛之笔。作为春节年俗的压轴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将赏花灯推向高潮。
人们对花灯的钟爱究竟情从何起?又为何一往而深?我们就来猜猜这个“灯谜”,品品灯火里的非遗年味。
花灯报元夜,福泽照万家。元宵节又叫“灯节”,早在汉文帝时期,元宵节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此后历朝历代,元宵节“闹花灯”成为了一种习俗。隋炀帝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展现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的场景;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用“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及至宋代,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样式变化万千,元宵灯期也更长;明清两代,火热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更加绚丽丰富的灯彩,明代《上元灯彩图》就记录了鳌山巨灯、金莲灯、荷花灯、芙蓉灯、螃蟹灯、大象灯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花灯。
除了观赏价值之外,元宵灯节还派生出了一种文字游戏——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字都可以成谜。浓浓夜色中,熠熠灯辉下,从孩童到老人,或绞尽脑汁,或恍然大悟,在饶有兴趣猜灯谜的同时,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点亮千门万户的花灯,在元宵佳节的代代传承中,用光影记录了历史,用民俗传递着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人对生活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在山东,有一种花灯饮誉古今,这就是淄博花灯。淄博花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姜太公封齐。淄博花灯以“声、光、动、奇、秀、巧”著称,汲取南北两派之长同时进行创新,相继出现了“丝绢宫灯”、“走马灯”、“荷花灯”、“西瓜灯”、“莲子灯”等特色花灯,内容以孝文化、民俗故事、成语故事为主,涉猎古今又突出地域文化。2014年,淄博花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当下,在保留传统花灯特色和工艺基础上,不少手艺人向科技借力,通过运用现代光影技术、裸眼3D等科技手段,创造出不少兼具观赏性、互动性的作品。
在今年首个“非遗版春节”,淄博2025花灯艺术节格外引人注目。花灯会设置了“齐都盛世”“神话典故”“欢度中国年”“年味小镇”“奇幻森林”“山海异兽”六大主题展区,展出各型花灯120余组,从“齐都盛世”到“山海异兽”,或打造沉浸式场景,通过沉浸式的设计、实景式的搭建等方式,用花灯塑造了一种立体的时空隧道,让人们在欣赏美丽花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感受淄博千年文化的魅力。
不只在淄博,辛弃疾笔下的上元盛会,在山东的各地的花灯会统统都可以找到。济南举办第四十四届天下第一泉迎春花灯会,在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景区分别打造“赶灯季”、“烟雨湖”、“漫时光”三大主题区域,并以护城河为串联,将如诗如画的气象打造成了一场视觉盛宴;青岛新春艺术彩灯节,创新融合彩灯与光影艺术,展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完美交融,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幅“灯在城中画,人在画中游”的绝美灯光画卷;滨州黄河楼景区举办的“非遗千灯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灯会以全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及巧妙布置,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沉浸式花灯艺术展,并且配套非遗演出、篝火晚会、杂技喷火、非遗打铁花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呈现了一台热热闹闹的非遗盛会……
与很多传统技艺一样,花灯文化要想发扬光大,必须探索一条新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一件融合了潍坊风筝和花灯元素的“中国龙”花灯惊艳亮相,以打破花灯和风筝“次元壁”的方式,点亮了山东手造的出海之路,让人们看到了文化间“合作共赢”的前景。
在技术升级的同时,文旅融合也是对花灯民俗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山东多地以“夜游经济”为突破口,推出“花灯+旅游”“花灯+演艺”“花灯+美食”“花灯+小镇”“花灯+美丽乡村”等模式,通过“花灯+”融合发展,盘活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源,让非遗花灯赋彩现代生活。
一盏盏花灯,讲述的是历史和故事,照亮的是中国元宵文化和非遗民俗。又是一年华灯初上,让我们一起仰望非遗文化的灯火,守望中国年里的团圆与美好。(文/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