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德山禅师一路行走,心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他一生苦研《金刚经》,尤其对于“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他自以为早已参透其中奥义。然而,他此行并非单纯的云游,而是肩负着一个目的——驳斥南方的“顿悟”学派

一、

在他看来,修行应当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何为“顿悟”?岂能一朝顿然明白佛法?南方禅宗的僧人若非愚昧,便是狂妄,他决心用自己的学识,让这些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行至半路,天色渐暗,德山在一处驿站旁看见一个老妪,摆着一摊热腾腾的点心。一路劳顿,他走上前,掏出银钱,准备买些点心充饥。

老妪抬眼望了望这位身披袈裟、气势不凡的僧人,见他怀中还抱着厚厚的《金刚经》注解,便问道:“大师,您这书中讲的是什么?”




德山挺直脊背,自豪地说道:“这是我毕生心血所注解的《金刚经》,其中佛法深奥,讲述诸相非相、诸法空性,乃是世间最深的智慧。”

老妪微微一笑,问道:“哦?那我请教大师一个问题,《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师要点哪颗心来吃我的点心?”

德山一愣,嘴唇微微颤抖,心中顿时一片空白。

过去心,他当然不可执着,因为一切已成过往,无法改变;未来心,也不可得,因为未来未曾发生,一切皆是未知。

那么,现在心呢?若说现在可得,但这句话刚出口,这一刻已然成为过去,时间瞬息万变,哪里能捉得住真正的“现在”?

老妪见他沉默不语,继续微笑道:“大师若连一颗心都不可得,又何必如此执着呢?”

德山彻底愣住,脸上流露出从未有过的震惊。这一句话,远比他毕生研究的经文来得更加直接、更加锋利,仿佛当头棒喝,将他一切执念打得粉碎。




德山一路苦思,心绪翻涌。老妪的简单一问,却比他数十年的修行更具冲击力。

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无数个夜晚,他伏案研习经典,不断追索佛法的真谛,但越是钻研,心中却越感沉重。他自认自己精通佛理,但为何这一问竟让他心神震动,竟不知如何回答?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过去”的影子里。

他所珍视的知识、智慧,都是对过去经验的累积,他执着于经文、执着于教义,甚至执着于自己“博学”的身份,而这种执着,早已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他的“过去心”,被这些累积的认知所填满,反倒让他无法真正去感知当下。

二、

他想到曾在《金刚经》中读到的“如梦幻泡影”,这四个字从未如此清晰地出现在他脑海中。过去的一切,哪怕再辉煌、再痛苦,终究只是幻象,无法再现。人若沉溺其中,终究会被它所困。

夜深了,德山坐在一棵大树下,抬头望向夜空。月光洒落,树叶在风中轻轻摆动,他的思绪却仍在翻腾。如果过去心不可得,那未来呢?

他回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南下挑战顿悟派。可是,南方的修行者真的会接受他的理论吗?他们是否会反驳?他是否能够成功说服他们?

他的修行之路会如何继续?他能否在佛法上更进一步?这一切的问题,在过去从未如此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编织的困境之中。他一直试图掌控未来,试图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修行道路上,但现实是,未来尚未发生,一切都无法预知。他所担忧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罢了,而自己竟然被这些想象所困住。

他想起佛陀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未来,和过去一样,都是虚幻的。

如果未来心可得,那么岂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预知自己的人生?可事实是,人生总是充满变数,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何必杞人忧天?

德山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终于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那么,现在呢?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然后闭上眼睛,感受着自己此刻的呼吸。他发现,自己刚刚的一吸,已经成为过去,而此刻的呼气,也终将流逝而去。时间不等人,每一刹那,都在流逝,每一个“现在”,都会瞬间成为过去。

他终于彻底明白,老妪为何说“现在心不可得”——因为“现在”本身也是不断流动的,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刹那生灭,稍纵即逝。

德山的眼神变得透亮,他一直试图在过去、未来、现在之中寻找“真实的心”。

但他终于明白,佛陀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并非否定人的存在,而是让人看透“时间”的本质——不要执着于时间,不要被过去束缚,不要被未来恐吓,也不要执着于当下的瞬间。唯有放下这些执念,才能真正解脱。

他终于懂了,自己为何被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问住。原来,她的问题,并非是在考他佛理,而是在提醒他,修行的真谛,从来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而是在真正的觉悟之中。

也明白了在生活中到底如何做到不被三心影响,这三个方法至关重要,只要明白便可以放下三心,获得真正的解脱:

1.面对过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