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永庆


红灯笼亮起来的时候,整条街都醒了。傍晚,在凛冽的寒风里归家,看着一盏盏大红灯笼挂满小区入口,照着红红的春联,心里就有淡淡的温情浮现。春节刚过,上班复工后没几天,元宵节就到了。红灯笼照耀下,“谱出太平新景象,六街灯火管弦声”,几个孩子提着小花灯在疯跑,笑声里皆是喜庆和祥和。

想起了少时跟着父亲去挂元宵节灯笼的情景。在大院里,父亲带着几个小伙子,架起人字梯,将一盏盏红灯笼用绳索串起来,挂到街道的两边。检查完毕电线电路后,一声令下,电闸推合,满街的灯笼同时射出温暖的光,照得我眼花缭乱。在这一排排巨大的红灯笼下,就是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花灯。眼馋伙伴们手里提着的八角灯、鲤鱼灯,还有眼睛会动的兔子灯,我便向父亲索要。父亲早有准备,拿出一盏走马灯,组装起来。他粗糙的手指灵巧地摆弄着,小心地把蜡烛固定在底部,“嗤”的一声点着火柴,蜡烛的火苗上冒出一股青烟,灯笼内的纸轮就转了起来,带动两只小鹿你追我赶。灯光晃动着,父亲脸上的笑意忽明忽暗。


母亲在厨房里煮汤圆,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窗上的剪纸。我偷偷溜进去,看她将糯米粉揉成团,再搓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球。汤圆在沸水里沉沉浮浮,像极了天上的满月。母亲说,吃了汤圆,一家人就能团团圆圆。我狼吞虎咽,快速吃完一碗汤圆,就提着走马灯,冲出了家门……一个底座,一支蜡烛,放射璀璨的光芒;几根竹篾,一层薄纸,聚拢起光和热的同时,也挡住了外界的寒风,照亮了脚下的黑暗。父亲给了我一盏灯笼,照亮了一个孩子寻找快乐的道路。

灯笼其形与意,着实有着中国式的哲学境界。我觉得,灯笼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个“以之解忧”的神奇寓言。关于灯笼最早的记载是,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这一做法逐渐演变为民间的观灯习俗:唐朝皇室上元灯节在高山上放置百枝高八十尺的灯树,“光明夺月色”,倡导与民同乐;宋徽宗将数以万计的彩灯堆成“鳌山彩灯”,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数万支。永乐年间,午门立灯柱,华门外设灯市,现在北京仍有“灯市口”街名。皇帝还有诏令,自正月十一起百官赐假十天,以度佳节。从点灯以驱黑暗,到大众同乐祝福岁月,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聚拢这一团光,以喜庆的纹饰、精巧的造型、吉祥的寓意,诉说着华夏民族追求亮丽辉煌,喜庆欢乐的愿望。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朝的诗意穿越时空而来,如今,济南趵突泉公园每年的元宵灯会便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与普通灯会不同的是,这儿,欢乐的泉水、古朴的亭台楼阁与精致的灯笼交相辉映,将古色古香的景致装点得更加温馨而浪漫。灯笼上的图案栩栩如生,或淡雅山水,或民族风情,或老街旧巷,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最令人心动的是,趵突泉的三股泉水,在这节日的夜晚似乎也更加欢腾。泉溪如流动的星河,倒映着一盏盏灯笼的光晕,虚实之间美轮美奂。可以说,泉水间的元宵灯会,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慰藉,让人在忙碌与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宁静与美好。

那一年,随妻在招远岳家过年。岳家是典型的胶东农村四合院,有着巨大的锅台、热烘烘的土炕和红红的春联。大年三十早上,岳父完成摆供祭家堂等仪式的同时,在大门两侧挂上了两盏崭新的红灯笼,直到元宵节过后才取下来。我注意到,大门两侧门柱上两截凸出的木料是专门留出来挂节庆灯笼的。夜晚,灯亮的时候,吉祥的红光照亮了旧宅,也照亮门前来往的行人和一大早拜年的乡亲们。而我的孩子,如我童年一样,提着一盏灯笼。灯笼是亚克力材质的,内有电池,一拨开关,红光就在地面上勾勒出“汪星人”的卡通造型,晃动灯笼,忽大忽小的“汪星人”就满世界乱窜,逗得孩子“咯咯”地笑。


如果孩提时提着灯笼在彩灯和祈祷中行走,是为了满足探寻世界的好奇与快乐,那么,家门口红灯笼恒定的光芒,又是怎样的祝福与等待?

我想起了海边的放渔灯。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胶东半岛的莱州、蓬莱、黄渤海新区等沿海渔村,有着过渔灯节的传统。渔民们用苹果、胡萝卜做成渔灯,送到船上和海边点燃。苹果寓意平安,胡萝卜色泽金黄,取意财富,他们相信,鱼灯能够引导和照亮海上渔民回家的路。如今的渔灯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数百条渔船齐聚码头,渔民们腰鼓秧歌、舞龙舞狮,祭海送灯、祈愿丰收。

元宵佳节,不仅仅只有大地和海岸的璀璨灯火。有一年元宵节,经过一座水库,远远地看见半空中有着三三两两飘动的红光。靠近了,原来是一群年轻的男女在湖边放孔明灯。走近一看,他们正在灯笼纸上写下心愿。借着微弱的烛光,我看见了那些若隐若现的字迹:有的祈求金榜题名,有的盼望爱情到来,还有的只简单写着“平安”二字。一盏盏明灯在湖面上拖拽出彗星尾巴般的亮彩,缓缓飘向夜空,像是撒向夜空的种子,带着温暖和力量,穿越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夜渐深了,红灯笼依然亮着。步行街的小摊飘来阵阵馄饨的香气,老板掀开锅盖,白茫茫的蒸汽便腾空而起,与灯笼的光晕交织在一起。我站在街心,看着满街的红灯笼和LED灯带装饰的树木,忽然觉得,这满城灯火,不正是夜的眼睛吗?它们温柔地注视着人间,将这举国同庆的日子,照得更加温暖而明亮。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