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阿房官赋》中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所讲的是园林建筑之势,实际上与人生的布局谋势的道理大致相通。

很多情况下乘势谋势不分家,乘势中有谋势,谋势中有乘势。善于谋势者,必须精于乘势。崛起于乱势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乘势谋势高手,眼光总比常人放得远,懂得放手做势,从整体上营造自己的势力,以形成孙武子所说的“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的有利态势,然后抱犄角与敌逐,自然就能稳操胜券。

胡雪岩生于公元1823年,死于1885年,在他生活的62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的王朝统治。而在这段时期,差不多算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无能的阶段之一,对外屈辱丧权,对内残酷盘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很多富贵人家都不能确保祖宗的遗产,或破产、或被抄,沦为穷人的不在少数。而胡雪岩却在这种形势之下,从一个钱庄学徒起步,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影响朝野的红顶商人、清末首富。他的成功就是一种乘势的典型,体现出一种在乱势中谋势的高超水准。

以下给大家讲胡雪岩的3次乘势谋势,希望大家对乘势谋势有更深的感悟。

乘势一:作为外行的胡雪岩如何乘势而行,做起蚕丝经营?



胡雪岩说:“做生意,把握时事大局是头等大事。”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气候,就没有英雄成长的土壤和其他条件。胡雪岩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把大局装在心中,根据局势发展随时调整应对措施。他还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刚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丝绸纺织需要的原料大幅增加,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胡雪岩要做的生丝生意确有些是偶然的机会在起作用。

比如: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遭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从而使胡雪岩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当时他们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正是阿珠家的船,而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又使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

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就是王有龄恰好调任湖州知府,湖州又是蚕丝的主要产地。这一切似乎都好像安排好了一般,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竟然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

反观,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的信和钱庄的张某人,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除此之外还有丝商巨头的庞某人,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远远超过胡雪岩。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生意”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在商业运作中,优秀的商人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已有的条件,甚至要善于在各种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设法改变不利因素,使之对自己有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谋势”。

乘势二:胡雪岩如何开办起,与“同仁堂”齐名的药店“胡庆余堂”?

《孙子兵法》中曾说:“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意思是说:在对敌作战时,敌变我变,灵活地决定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能墨守事先定好的计划一成不变。商家也同样如此,不可能有长久通用不变的经营之道,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客随主“变”,应时而变。一味墨守成规,则必将失败。唯有审时度势,以变制变,才能在商海中快速发迹并且能够长立不倒。

正如胡雪岩所说:“我们做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络,移东补西不穿帮,就是本事。你要晓得,所谓‘调度’,调就是调动,度就是预算,预算什么时候款子进来,预先拿它调动一下,这样做生意,就会走在人家的前面。”

在胡雪岩驰骋商场一步步走向鼎盛的官商之途中,他灵活机动,四下出击,真可谓是一步一个点子,一路一趟拳脚,一动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为他演化出一条新的财路。

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时,结识了在湖州颇有势力的民间把头郁四。胡雪岩因为帮助郁四妥善处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

芙蓉姑娘的娘家本来也是生意人,祖上开了一家牌号为“刘敬德堂”的大药店。“刘敬德堂”传至芙蓉姑娘父亲一辈时也还有些规模,不成想她父亲十年前到四川采办药材,舟下三峡时在新滩遇险船毁人亡。她的叔叔外号“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介纨绔,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接下家业不到一年就无法维持,药店连房子带存货都典当给了别人,自己落得以借贷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