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爹真是凭借高颜值让人忽略了他的‘蠢萌’。”
虽说电影对老版的神话故事有所改编,但却始终保留了龙族的“敖”姓。
无论是《西游记》里的敖广,还是《哪吒2》里的敖光、敖丙。
明明是个从未露过“真身”、似乎只存在于神话中的角色。
为何从古至今龙的姓氏一直被默认为姓“敖”呢?这不是硬生生给龙“上户口”?
“敖姓之谜”
实际上,翻遍《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压根没“敖”姓。
但在神话圈,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闰、敖顺,比流量明星还出名。
古人觉得龙能上天入海,必须有个彰显自由的姓氏。
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敖”通“遨”,相当于给龙王加了个“闪现技能”标签。
“遨游”一词就给人一种自由、不羁的感觉,而“敖”字本身也有出游的意思。
于是不知不觉就给龙安上了“敖”姓,照应了龙腾云驾雾、上天入海的印象。
不过这种说法并未找到准确的历史印证,关于这个姓氏还有几种其他的“假说”。
《诗经》里有个叫“敖”的地方,即是如今的河南荥阳,是商王打猎 VIP 包厢。周朝文人一琢磨:“敖地这么霸气,给龙王当祖籍正合适!”
这就好比发现某明星祖籍在洛阳,立刻脑补他祖上是汉朝贵族。
而春秋时期敖地还真出过治水大神孙叔敖,后人可能把“治水专家”和“管水龙王”强行进行了匹配,强行给敖姓龙王加了份“水利工程师”家谱。
在元代杂剧《柳毅传书》里,编剧为了凸显龙王脾气,直接起名“敖钦”。
这“敖钦”其实谐音“傲亲”,有种暗示这位爷“亲戚来了都不给面子”的感觉。
印度神话里的“那伽”龙族,其实是巨蛇,随佛教传入了中原。
结果中国文人一拍大腿:“咱家的龙缺个姓,不如跟那伽联个姻!”
于是龙王喜提“敖”姓,印度蛇神秒变中国龙,“跨国婚姻”搞得风生水起。
不得不说,古人的“脑洞”也是大,无论如何算是真给龙“上了户口”。
像《西游记》里东海龙宫“水晶砌墙,明珠照明”,其实源自唐朝人对着水波粼粼的湖面脑补:“水底肯定有宫殿,不然鱼虾住哪儿?”
至于四海龙王的取名,也都暗藏着古人的一些“小心机”。
传统神话中的东海敖广实则寓意着“广纳百川”,南海敖钦寓意“钦点风雨”。
西海龙王敖闰被后人联想到了“闰月加班”,北海敖顺被强行解释成“顺带背锅”。
当然后面俩多少显出些牵强之意,不过总归四海龙王的名字就这么起齐了。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敖姓,还是具体的全名,都离不开先“创造”出龙的形象。
那么“龙”又是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呢?
演变
早在甲骨文时代,龙就是个“四不像”缝合怪。
蛇身、鹿角、鱼鳞、鹰爪,牛耳,堪称古代版“基因编辑产物”。
学者推测,这可能是黄帝部落吞并其他部落时,集的各个部落图腾的“邮”。
不过还有个说法是新石器时代先民抬头看天,一道闪电劈下来像巨蛇。
后来他们又结合了河里鳄鱼张嘴的形态,慢慢构思出了龙的初步模样。
到了夏商周三代,古人就开始疯狂给龙身上增添各种强大的“护盾”。
鹿角象征了长寿,鱼鳞则暗示能潜水,鹰爪代表了战斗力,牛耳则代表超绝的听力。
周朝人还贴心地给龙配上了专属的“背景音乐”。
《周易》里写道,“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画面感堪比好莱坞大片特效了。
《史记》里有关于“梦龙而生皇子”的记载,说的是刘邦为了“上位”,硬说自己是“龙的儿子”。
从此龙就成了帝王的“专属皮肤”,黄袍上绣龙纹,椅子上雕刻龙首。
但这时候的龙还是个高冷霸总,住天上管下雨,偶尔下凡和妃子们搞点“绯闻”。
佛教东传后,印度那伽龙族和中国龙强行联姻,四海龙王正式“出道”。
到了《西游记》里,龙王莫名其妙地突然沦为了“工具人”。
孙悟空抢定海神针,龙王怂得秒变客服:“大圣,要不您试试我们新到的凤翅紫金冠?”
这一幕在《哪吒2》结尾也有所体现,观众纷纷调侃“龙王得双手奉上定海神针”。
至此,龙彻底完成了从“神兽顶流”到“天庭社畜”的转变。
不过就算成了“社畜”,龙在民间的口碑和地位依然还是“高居不下”的。
像唐朝就出现了小贩卖“龙须糖”,寓意蹭龙气求财富。
到了宋朝还有观星象预测天气的能人异士拜龙王像,来比较谁看云彩看的准。
明清则有大妈给龙王庙送童男童女,求龙王护佑平安顺遂。
直到现在,龙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依然是祥瑞的象征。
《哪吒2》里的四海龙王部分颠覆了以往神话中的形象刻画,更具想象力了。
帅气的东海龙王敖光和善良正直的三太子敖丙,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就连被刻画成“反派”的西海龙王敖闰也凭借美貌俘获了部分观众的芳心。
结语
想来下次见到龙纹,就不该只是感叹一句“好看”了。
毕竟上面可是刻着古人对抗自然的脑洞、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任何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