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城市还在绞尽脑汁拍宣传片的时候,成都这波操作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一个月两部电影,两种角度,诠释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高度,同时也让背后的成都成为了焦点。
去年12月,《小小的我》上映,今年1月,《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两部电影都火出圈了,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小小的我》在成都取景拍摄,四川方言贯穿整部电影,电影上映后,多地成为了打卡点,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新都桂湖公园、双流运动公园、咖啡店等等。
易烊千玺饰演的“刘春和”非常贴近现实,代入感极强,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倡导社会关注特殊群体、尊重残障群体、包容脑瘫患者,甚至探索个体生命之于社会的意义。
但我想说的是,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则是这部电影把一件很伟大的事从屏幕里延伸到了屏幕外,即“苔花公约”,这是电影本身带来感动和深思之外的另一个高级维度。
要知道“苔花公约”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成都宣传部以及《小小的我 》电影团队共同发布的公益行动倡议短片。这份公约将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比如公平的就业机会、就学机会等等。
这一点,成都就做得非常好,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有近三千家公益助残单位和三千多支自愿助残队伍,这座细腻的城市包容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没有傲慢与偏见。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包容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融入到了生活服务配套上,地铁的显示屏会直接标注无障碍电梯的出口,大部分人行道平整且有适合轮椅的缓坡,遍布全城的无障碍设施公厕,这些细节,我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去关注,但有群体需要,成都就默默去做了,我想这也是成都每年能吸引上万名残障群体前来无障碍旅行的底气之一吧。
如果《小小的我》和“苔花公约”让我看到的是成都的温度,那么今年1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仅代表了国漫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延伸到了另一个高度,文化输出。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公司是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我看到不少网友在感慨自己的城市为什么没有出现哪吒这样的现象级Ip,之所以你会感慨,那是你不了解成都这一路走来的厚积薄发,只不过到了收获的时候,恰好被你看到了而已。
成都十几年前就在大力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动漫就是其重点之一,2013年,“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这是导演饺子最开始创业的工作室。
当年,这个孵化基地里也有很多像“饺子”一样的创业者,成都在干嘛?在广撒网用政策扶持、用资金支持、提供场地孵化有才华的潜力股。
之后,“饺克力”动画工作室蜕变为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两部哪吒电影便横空出世,惊艳众人。
如果一座城市和创作者有“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就会叠加更深层次的能量,特别是文创产业尤为明显,就如饺子导演所说:“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
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国内票房已经突破90亿元,并拿下了全球单一市场票房的冠军,但以上都不是重点,更关键的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一票难求,这表明着“成都造”Ip再一次走向世界,扛起了文化输出的大旗。
坦白讲,粗线条的城市是干不好文创产业的,因为它需要更细腻的去感知社会的温度、洞悉文化的本质、尊重人才的选择,包容宽松又极具人文底蕴的城市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这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成都并不知道什么是流量密码,它只不过一开始就在干有意义的事,到了开花结果时,流量密码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