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上一篇曾说到,“认出显化”是扭转显化的第一步。

“认出”是认出一切都是心灵的显化,无关乎头脑的判断好坏。

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没那么容易。

佛经有云,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要甘心认出一切都是自心的投射,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而人生的烦恼,可以说均来自这“八苦”。

01.八苦

生苦,见仁见智,反正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记得了。

这里不必多说。

老苦,不知道各位老北鼻们是否已经开始经历了?

老游是开始了,这几年白头发多了不少。

病苦,生过病的都知道,但小病还不打紧。

经历过大病的才知道什么是真苦。

死苦,这个嘛……

每轮人生游戏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爱别离苦,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亲情、友情、爱情都算。

怨憎会苦,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遇,却无法逃避。

原生家庭的话题这几年为什么那么热烈?

你的“班味”为什么那么重?



恐怕都来自这类烦恼。

求不得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却始终无法实现。

这个可以说是现代人烦恼的主要来源了。

最后,五阴炽盛苦,是老游今天主要想要讨论的话题。

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真正烦恼和障碍我们的正是最后这一种苦,甚至上面列出的七种苦也都是来源于最后这一种。

那么,有老北鼻就要开始疑问了,不是说要讨论显化方向吗?

怎么拐到这上面来了?



别着急,老游马上就会说到。

02.要离烦恼,先分清楚内外方向

显化是心灵的显化,显化法则的核心在于,一切现实的创造都始于内在的意识和信念。

老北鼻们肯定常听说过一句话叫“向内看”。

这个时候,一般人下意识地就会去向心里找。

找什么?

找那些引起你烦恼的记忆、情绪、想法、念头、判断等。

老游得说,这也没错啦,但只是方向搞反了。



那些记忆、情绪、想法、念头仍然是“外”、是“果”。

让你向内找,但你始终没有找对方向,又何谈找到呢?

这里,老游还是得把“五阴炽盛苦”先拉过来,说清楚。

“五阴炽盛苦”中的“五阴”or“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人类心理现象的基本要素。

色蕴:指的是一个人用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外在物质世界的一切。

注意,这里重点强调。

如果有感兴趣或者已经了解的老铁们,可能在书上或者网上看到过相关定义,说“色蕴”是“身体和外在世界的一切物质存在”。

不是的哈。

这个“蕴”字,就代表了是人心里的蕴藏,是通过上面说的“六根”被动自外界摄入的信息。

有关这部分,还可以参见前面篇幅中,老游提到的“缸中脑”思想实验。

受蕴:指感受,包括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再扩大到一切心理感受。

想蕴:指思想和认知,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也包括记忆、回忆、想念等。

行蕴:这里又是一个坑。

刚才说了,“蕴”即“藏”,是心理活动,因此这里的“行”也是指心理活动,主要指执著、念念不忘等心理行为。

识蕴:指意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指一切心识上的判断,分别。

说到这里,老北鼻们是否发现,五蕴都是心理活动,并没有外在行动。

而老游要说的是,虽然“五蕴”都是心理活动,但其相对心灵而言,依然是外,是心灵运作的结果,是在“外”而非“内”。



03.显化法则是由内而外的创造过程

显化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由内而外。

显化的过程并非从外部世界抓取,而是从内在心灵向外显化。

就像一位画家,他的灵感和创意首先在心中形成,然后通过画笔呈现在画布上。

这里还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有关“内”与“外”

就显化法则来讲,“内”指的是心灵,心灵的功能是感受,“外”则指一切心灵认知于“外”的对象。



这个“外”,就是我们通过感官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世界、人际关系以及外在环境。

也包括上面提到的“八苦”。

由于心灵的意识,好似分出层次,分成了表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

其中能感知到的都在表意识层面,而表意识处在潜意识和超意识之间,可以上下沟通。

因此,所谓的“外”也并非真正在外,它还是“内”的延伸,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显结果。

当我们试图从外在世界努力要获得幸福或满足感时,往往陷入一种“求不得”的困境,因为这种努力的方向反了。



幸福感只能由内而外,而想从“外”往内抓取,则不可得。

因此看到这里的老北鼻们,一定已经发现,如果一切都是心灵的显化,那么还有什么内外,一切都在心灵之内。

04.从“外”改变没用

没错,一切都在心灵之内,但是被你“看到”的,就意味着已经被投射出来,到了心灵之“外”,即产生了“能看”与“所看”的二元对立,否则这个“看”无法实现。

若是想要改变,那就得认清方向。

从源头“内”开始,向“外”去改变。

这时候一定有老铁心里开始喊:“我知道,我知道,改变信念、改变想法、改变思维……”

刚才老游已经说过了,信念、想法、思维都是心灵产生的“果”,属于“外”。

这么做,还是在向外求,还是在改变“外”。

从“外”改变没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用、没用、没用。

这里肯定有老北鼻会反驳,不对呀,我看到的与你不同,甚至我自身就有实例可以证明,改变思维或者想法有用。

没错,从表面上看,这样的例子不但有,甚至还比比皆是。



比如:

一个人通过学习某个思想体系的课程,而在行为上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做出一些“正确”的事,最后导致了“想要”的结果。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问,促使他去学习某个思想的动因是什么?

学习之后,促使他改变的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同样一套课程或者一本书一套思想,有些人感兴趣,有些人不感兴趣。

再进一步,听同一堂课的两个人中,一人可能听进去了,另一人可能只觉得无聊。

那么听进去的人,他的内在动因又是什么?

认为这个例子还不够明确的,那么老游再问上一句: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产生的想法,和心情不好的时候,产生的想法,一样不?

这个“心情”,换一个表达方式,就是心灵的内在状态,而想法只是心灵的外显。



心灵的内在状态,老游最开始就已经讨论过了,就是深层感受。

由内而发的幸福感,将显化出幸福的场景,这个场景因人而异,但一定能让那个已经拥有幸福感的人体验到幸福。

05.显化是一场心灵之旅

分清“内”和“外”,才能把握心灵的方向。

清楚了方向,才能真正停止向外求,向外抓取。

停止了向外抓取,才能逐渐认出原来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的投射。

在那之后,才能真正专注在内心真正渴望之物上。

显化是一场心灵之旅,内心真正渴望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而心灵真正想要的只有平安和喜悦,也好说幸福。

但专注是何其困难的事情,只要试过的老北鼻们一定都深有感触。

那么在探讨专注这个话题之前,就要先解决影响专注的障碍。

前面说到的“五蕴”就是影响专注的障碍。



既然在“外”,如果想不要,就十分容易了,只要清理掉就可以了。

关于如何清理,将是老游下一篇想要讨论的问题。

感兴趣的老北鼻们,

请点赞、留言、加关注,往后才能不迷路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