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某购买新车后通过手机app查询发现,车辆年款并不是自己选择购买的年款,称交付的车辆“货不对板”,购车人以销售欺诈为由将相关公司起诉至法院,究竟龚某能否成功维权……

龚女士在24年的9月购买了一辆2024款途岳皎月版。与销售人员林先生确定了车辆价格、贷款方式。并且由店方免费赠送刮泥板,脚垫以及价值 1580元的贴膜。同时,在销售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微信、支付宝,掌上银行等方式向林先生指定的4个账户先后转账5次,共交付了74650 元。

之后,龚女士发现购车合同当中并未写明车辆版本,通过微信向销售人员询问车辆是不是2024款。销售人员给出肯定的回答,并且指出2023款和2024款的区别。在得到肯定回复后,龚女士通过转账支付了剩余款项共计15900.79 元。


可是,在交车之后龚女士在上汽大众的APP之中却发现,她所购买的车型为23款并非销售人员口中所说的24款。于是龚女士再次拨打上汽大众的官方热线400-820-1111进行核实,得到的结果和APP中显示的信息完全一致。从那一刻开始,龚女士开启了她漫长的维权之路。


“投诉、举报、反馈”已经变成了龚女士生活的常态。从发现问题的9月底开始到11月接到龚女士的律师函为止,上汽大众接到了龚女士上百个投诉电话。而得到的回复却只有4次、4次,4次!

9月16日

销售人员的微信电话保证车辆是24版的。(销售人员只是口头表述,没有任何实质证据证明车辆为24款)

9月17日

接到销售员的微信电话,销售员表 示“所购车辆是24年生产的,但是配置还是23款的,以前没遇到过 这种情况,但是价格和质量都没问题”。(作为专业的汽车销售人员会不知道24年生产的和24款本质上的不同吗?之前不是保证是24款的吗?)

9月20日

收到销售经理回复,表示本事件属于意外也是销售个人行为,但愿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并提出要么联系厂家将车返场增加华为投影功能,要么做适当补偿。(销售人员卖车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销售经理会不知道吗?这样的回复是在给车主解决问题还是在误导消费者呢?)

10月31日

客户关爱经理与龚女士联系,教训了龚女士。(关爱经理关爱车主的方式是教训车主?)

忍无可忍之下,龚女士决定走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在接到律师函后上汽大众的操作更加让人无法理解。


12月17日,接到客户关爱经理电话。沟通长达30多分钟,了解并登记了龚女士支付的费用及每一笔钱的收款方,并对其中2笔付款表示疑惑。

12月18日,龚女士收到销售人员微信转账2000元。声称是当时收的定金忘记退了。此时龚女士才意识到在销售员的指引下交的购车金额部分被销售员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在被问到关爱经理疑惑的其中一笔2000元钱时,销售人员表示当时送的东西价值2000元。龚女士又一次刷新了认知,说好是送的东西原来也要收钱。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龚女士在上汽大众的整个购车过程当中,多次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转账等方式支付费用。而且,收款账户至少是四个。那么这些钱付给了谁?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落实到位?上汽大众都没有给车主一个明确的说法。

发票金额与实付金额相差了12150元,除去销售人员退回的所谓定金之外,还有一万多元不知去向。而厂家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答复。在上汽大众购车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到底有没有保障呢?

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大众的销量为120万辆。龚女士就是这120万车主中的一员。可是,从上汽大众给龚女士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做法来看,在这120万位车主当中没有和她相同遭遇的车主呢?有这样遭遇的车主又会占到120万分之多少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