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日前发布的《36个大城市交通运行与治理对比分析报告》,在12个同类城市中,长春市各项指标均获得第一名。

根据高德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市连续三个季度交通拥堵指数降幅排名全国第一。

交通综合治理缘何成果丰硕?我市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加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管理交通秩序,不断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四环路提升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市区联动凝聚治理合力

市交管办强化统筹调度,联合9个城区、开发区与18个市直部门,坚持“市区同治、市区联动”原则,攥指成拳,凝聚治理合力。

市建委聚焦道路工程,南四环快速路、东荣立交桥等重大项目落地,48条断头路被打通,35处交通节点经小微改造更畅达;市交通运输局拓展公共交通版图,轨道交通6号线开通,73处港湾公交站建成,30条公交线路优化,10条旅游公交、18条通学公交上线;市教育局落实1038处“警家校”护学岗,发放17.5万张学生轨道“畅行卡”;市城市管理局联合交警清理6683台僵尸车,还路于民;市林业和园林局巧移172棵树木,为微改造工程“开道”;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新增20.3万个停车泊位,复划标线、优化拥堵点、设置可变车道与特色斑马线,推行夜间限时停车,停车难题大大缓解。

联动成为交通综合治理的关键词。多部门携手制定专项预案,提升治理层级;各级城市建设部门在市建委统筹下快马加鞭,完善快速路网;城区、开发区在停车治理上深挖潜力,停车泊位应划尽划,精细设置限时路段,让停车泊位“转”起来。

“隔日会商”啃下硬骨头

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人民大街、亚泰大街、红旗街等重点街路沿线,设置26处可变车道,进一步优化路口通行效率,均衡直行左转车流量,目前已完成10个路口,其余16个路口逐步推进改造;在硅谷大街、自由大路等道路沿线17个节点设置联动掉头区,当掉头信号灯亮时,位于区域内的车辆可同时掉头,明确车辆路权,减少随意掉头车辆对主线车流影响;在亚泰大街长新街、南四环路等大型车辆途经节点设置17个右转危险区,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在区域内行走或停留,同时提醒大型车辆右转谨慎慢行,减少大型车辆右转与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冲突;东盛大街与自由大路路口经持续治理,路口通行能力提升17%以上……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市交管办采取“隔日会商、问题发现、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为疏通城市交通脉络注入强劲动力。隔天一次的会商,就像是一次次直击痛点的“会诊”,相关部门或是在路面针对具体问题研讨交通治理方案,或是在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调度指挥中心远程调研车流量情况,针对市区最堵、事故最多、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堵点,以绣花功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实现“长期堵点逐步缓解,经常堵点明显好转,短期堵点快速消除”的目标。截至目前,开展隔日会商90余次,下发567个治理任务,攻克交通出行“老大难”堵点147处,有效缓解了全市交通压力。

聚焦重点街路靶向攻坚

日前,在吉大一院门前,交警指挥车辆有序进出;在医院停车场入口处,医院工作人员引导车辆排队进入,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剩余车位数量;在医院周边道路上,新增的隔离护栏将来自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隔开来,有效避免了车辆随意穿插造成拥堵。

同样,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等学校门前,有家长志愿者引导学生有序进出校园;在交警指挥和校方管理人员协助下,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即停即走,通行有序。

医院、学校等热点片区、重点街路如何治理?市交管办给出答案——靶向攻坚。针对力旺实验学校、南湖实验中海小学等50所学校,实施“一校一策”交通综合治理,发挥“警家校”护学岗作用,强化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管理。针对吉大一院、吉大二院、吉大三院及省人民医院等人流、车流集中的重点医院,采取优化公交站点、完善隔离设施、增加绿化带开口、拓宽局部道路等26项整治措施,持续优化医院周边交通秩序。

长春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