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关于近视治疗,现在最常见的就是配戴框架眼镜,只是这种方式以矫正视力为主,并不能有效预防视力的下降。当然,也可以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和进行飞秒手术治疗,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汇集古人智慧,用中医疗法来防治近视眼。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方法一:耳穴压豆疗法

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郭穴区压迫疗法。

操作时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方法二:眼部刮痧疗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沿眼、面部纹理及经络循行部位刮痧,从而疏经通络的疗法。采用水牛角为刮痧板,红花油为介质进行直接刮法,同时配以补法的手法。可刮背部的肝俞、肾俞穴,手部的合谷穴,点揉面部的攒竹、睛明、瞳子髎、承泣穴,刮颈部的风池穴,下肢外侧的光明穴,等。

方法三:眼部雷火灸疗法

将点燃的雷火灸(与普通艾灸不同,含有沉香、干姜、羌活、松香、乳香、藿香等20多种药材,药店有售)悬灸在眼部、颈部等穴位上,起到温通血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其中可取睛明、翳风等穴位做重点治疗。

方法四:眼部针灸疗法

以局部取穴联合全身取穴为治疗原则进行眼部疾病治疗的方法。常以百会、睛明、攒竹、太阳、四白、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为主穴,每次选眼局部3~4个穴,全身1~2个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进行长期治疗。

方法五:中药熏蒸和雾化疗法

是指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相比于其他几种需要中医的专业知识,这种方法更加简单易行,改良简化版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蒸汽眼罩。如果实在不行,拿热毛巾敷一敷眼睛也是可以的。

方法六:采用中药方剂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近视主要因为两种原因所致,一是素体虚弱,心阳不足,另是先天不足,肝肾两虚。

前者多表现为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身倦无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常应用定志丸益气养心、安神、定志。方中远志入心经,安神益智、滋养心阳;菖蒲祛痰化湿、宁心安神;人参、茯苓入脾胃经,补气健脾。如果患者有头晕脑胀,可以加杭菊花和杭白芍清热解毒、滋阴明目;若是面色无华、身倦神疲,可以黄芪和当归补中益气、补血行血。

后者多表现为先天慕受,与生俱来,近视严重,多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蘧软、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常采用补肾磁石丸补益肝肾。方中磁石入肝肾二经,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明目;肉苁蓉、菟丝子入肾经,填精生髓、补肾壮阳;菊花、石决明入肝经,清肝泻火、明目退翳。如果患者目肿胀痛,腰膝痿软,可加山萸肉、紫河车粉滋补肝肾、补血益精;若是头昏失眠、面色苍白,则加当归、熟地滋阴养血。

文/沈重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