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媒界深耕三十载的著名播音员海霞,近日迎来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要跨越。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河南省委组织部批准,这位被誉为“国脸”的新闻工作者正式受聘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同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双重身份的叠加,不仅彰显了其专业造诣的行业认可,更折射出新时代传媒教育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三十载荧屏耕耘:从青葱学子到行业标杆
1993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的海霞,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开启了与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同频共振的职业生涯。从《早间新闻》的清新亮相到《现在播报》的沉稳掌控,直至2007年成为《新闻联播》标志性主播,她以“字正腔圆、端庄大气”的播报风格塑造了国家级媒体的声音形象。2008年荣获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2015年当选央视“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其专业成就在业界树立起标杆。
双重聘任背后的教育使命
此次海霞的学术职务调整,蕴含着深层的教育布局。作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她将重点支持家乡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建设,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助力中原地区传媒人才培养;而中国传媒大学博导身份的延续,则标志着其业界经验向学术研究的系统性转化。这种“地方+行业”的双重赋能模式,既体现了“双一流”高校引育人才的创新思路,也展现了总台专家反哺教育的责任担当。
学科建设与地方发展的共振
河南大学作为百年学府,自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持续强化特色学科建设。海霞的加盟,不仅为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注入顶级行业资源,更可通过“学界+业界”双导师制、融媒体实验室共建等方式,推动学科与黄河文化传播、中原形象建构等区域战略深度融合。其河南省政协委员的身份,也为校地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衔接通道。
传媒教育的范式革新
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海霞的跨界任职具有风向标意义。作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她将央视新闻生产的标准化流程、重大报道的策划经验带入课堂,有望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壁垒。特别是在AI主播、元宇宙新闻等新技术冲击行业生态的当下,这种“实战型”导师机制,将为传媒教育应对技术革命提供更敏锐的应变视角。
从新闻演播室到大学讲台,海霞的身份转换恰逢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这位曾用声音记录时代的媒体人,正以新的方式参与着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在话筒与黑板之间,在京城与中原之间,书写着传媒人服务社会的新篇章。正如她在接受聘任时所言:“传递中国声音需要代际接力,现在正是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