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2月10日,当美国太空军太空作战司令部司令戴维·米勒中将在东京高调宣布驻日太空军扩编计划时,西太平洋上空悄然笼罩起新型军事对抗的阴云。这个去年12月刚刚成立的新军事组织,在短短两个月后即启动扩张进程,其速度之快折射出美国在太空军事化道路上的急迫心态。从日本横田基地到韩国首尔龙山基地,美国正以“应对威胁”为名,编织着一张覆盖亚太的太空军事网络,这不仅将重构地区安全格局,更可能将人类引向外层空间军事对抗的危险歧途。
美国太空军自2019年成立以来,其全球部署呈现出清晰的战略递进轨迹。从夏延山深埋地下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到横跨欧亚的海外基地网络,美国正通过“前沿存在”策略逐步推进太空军事化。驻日太空军的设立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五角大楼“全域作战”概念的关键落子,其战略意图直指中国北斗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体系等战略资产。
日本政府的战略投机为美国部署提供了便利条件。安倍时代通过的《宇宙基本法》修正案,已为自卫队参与太空军事行动松绑。当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宇宙作战群”的扩编,与驻日太空军的扩张形成战略共振,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使日本既规避了和平宪法的约束,又实质性强化了太空军事能力。美日这种“捆绑式”军事合作,正在制造危险的示范效应,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后续跟进恐将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连锁反应。
在朝鲜半岛方向,美国已完成驻韩太空部队的部署。随着《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恢复,美日韩正在构建三位一体的太空监视网络。这种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的军事布局,实质形成对中俄的战略挤压。当朝鲜试射卫星被定义为“威胁”时,美国及其盟友在太空部署的进攻性武器系统却披上了“防御”外衣,这种双重标准正在消解国际军控体系的正当性。
美国太空军的战略文件频繁使用“竞争性环境”、“常态化存在”等概念,其本质是将大国竞争投射到近地轨道。横田基地的卫星干扰装置、关岛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夏威夷的深空雷达阵列,这些军事设施构成的多层监视网络,已经超越传统防御需求。美国国防部《太空防御战略》中提出的“太空弹性”概念,正在异化为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
日本在这场太空博弈中扮演着关键支点角色。从种子岛航天中心到筑波宇宙中心,日本雄厚的航天技术储备正在被军事化利用。日美联合开发的“准天顶”卫星系统,名义上是民用导航增强系统,但其毫米级定位精度完全具备军事应用价值。这种军民融合的模糊地带,为太空军事化提供了温床。
韩国乌山空军基地的太空部队,与驻日美军形成犄角之势。美国推动的“太空联盟”体系,通过数据链整合、情报共享等手段,正在构建起覆盖第一岛链的太空监视网络。这种军事化布局不仅针对所谓“朝鲜威胁”,其侦察范围更可深入中国内陆,监视中俄战略导弹部队动向。
《外层空间条约》第4条明确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在轨道部署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美国通过语义诡辩,将定向能武器、共轨式反卫星系统等排除在条约限制之外。这种法律规避行为正在掏空国际太空治理的基石,为太空武器化打开危险缺口。
美国主导的“阿耳忒弥斯协定”暴露出重构太空秩序的战略意图。这个仅有30余国签署的俱乐部式协议,试图建立“势力范围”式开发规则。当美国商务部颁发月球采矿许可证时,其本质是将地球上的霸权逻辑复制到外层空间。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与联合国倡导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背道而驰。
中俄两国2022年向裁军谈判会议提交的《防止在太空放置武器条约》草案,在西方阻挠下至今未能启动谈判。这种对话机制的瘫痪,与太空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危险落差。当马斯克的“星盾”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时,人类距离凯斯勒综合征预言中的“轨道末日”场景又近了一步。
站在人类航天事业的新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应该清醒认识到:将冷战思维引入太空,无异于打开潘多拉魔盒。美国在亚太的太空军事布局,看似构建起技术优势护城河,实则正在动摇战略稳定的根基。当卫星攻防系统与导弹预警网络深度耦合,任何误判都可能触发灾难性连锁反应。历史经验表明,以军事优势谋求绝对安全终将陷入安全困境。在浩瀚星海中,人类唯有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新型太空治理体系,才能避免将最后的边疆变成新的战场。毕竟,在宇宙的尺度上,所有地球上的纷争都不过是微尘的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