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前半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到下半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为全面建设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了。



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首先要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两条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要走哪条道路呢?

毛主席曾明确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这并非是因为他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说出这番论断的,相反,这是出于他对现实深刻地思考和经历所得出的。

在世界西方国家逐渐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后,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受了帝国主义的盘剥,民不聊生,国家四分五裂。加之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影响深远,各地发展严重不平衡。种种因素作用下,中国搞资本主义并不符合现实,且早已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最初没有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便不可避免需要依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但以我们当时的条件,只能被当作附庸,美国是不可能让落后的新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的。其结果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发展,而且还会加重社会两极分化,甚至使我们刚刚争得的政治上的独立地位都受到威胁。

因此,过去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而如今的中国,同样还是走不通。毛主席曾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违背了共产党的原则。”

毛主席并不否认资本主义也可以增产、发展的事实,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曾给出过答案——痛苦。毛主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可见,我们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那实际上就使得我们的国家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这必然将给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1953年10月,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在与农村工作的负责人谈话过程中,表态道: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历经近代百年屈辱,无数爱国人士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毛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逐渐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新中国和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分裂的祖国终于再次完成了统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彻底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铸造了共和国的盾牌,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尊,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领袖的毛主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从长远出发,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成绩。毫不夸张地讲,毛主席的战略高度,无人能比。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面对当时军中“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毛主席更是写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以解答并鼓励战士们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内涌现出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主席以独特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极大坚定了国内广大军民坚决抗日的决心。

是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但实际上,同样也是毛主席用他深邃、长远的眼光顺应和把握了历史潮流。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更长的时间。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已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各种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也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要如何在两大阵营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呢?

毛主席十分清楚,想在两大阵营中不做倾向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中国所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在外交战略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通过明朗的外交态度,获得强有力的国际援助。



这一决定除了是出于现实原因的考虑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便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为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希望抗日盟国能够提供有效帮助,但美国却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又同美国方面短暂接触,希望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但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最终,新中国成立后,倒向了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和平环境。新中国也获得了苏联方面的援助,1956年,毛主席在与阿尔巴尼亚来华的代表团谈话时,还曾坦率地承认:

“苏联给我们的援助非常大,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同样在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家拉进了社会主义。



作为我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主席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工业化探索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辉煌的成就,也不可避免地有失误、曲折。

但无论如何,他始终怀着对坚定的信念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参考资料: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对外传播2014年2期、《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 2010-03-0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