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之前,余凯在地平线智驾科技畅享日上说:“智能驾驶拐点的这个‘点’,我们喊了这么多年,但今年是真的拐了。”

也许在当时,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的反应只是地平线作为智驾行业的头部企业,对于行业发展的一种信心,但在2025年2月10日以后,这句话或许真的会变成现实。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价格在15万元以下的新车占比超过50%,其中10-15万元区间占比达到33.2%,甚至超过了全部20万元以上新车的份额。但与之相对的,是过去市场上拥有高阶智驾,尤其是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最低价格也在15万元以上。



正如王传福所讲:“2024年中国市场新车中,只有不到10%拥有高阶智驾,而大多数消费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智驾。”

但当用户只需要7.88万元就可以在一台比亚迪海鸥上体验到高快领航,预算10万可以不必纠结配置而拥有高阶智驾,意味着无论你“要或不要”,高阶智驾都会开始普及。

而比亚迪推动“全民智驾”的核心,就在于“天神之眼-C”。



昨天发布会上,比亚迪介绍了“天神之眼”,根据定位不同,A、B、C三个版本在硬件上有所区别,搭载品牌也依次从仰望到腾势、比亚迪。据了解,天神之眼A、B使用了英伟达Orin X智驾芯片,而C则使用了地平线征程6M或英伟达Orin N芯片,可以实现包括高速领航、代客泊车这些高阶功能。

这不仅是地平线征程6系列的首发上车,也是比亚迪可以将高阶智驾门槛拉低到8万元以下的关键所在。

比亚迪为何选择地平线?

随着比亚迪全系智驾版车型的发布,地平线最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也全球首发上车,为比亚迪提供计算底座支持。据了解,地平线征程6将在比亚迪秦系列等入门级车型搭载。

这意味着,以秦系列2024年销量为例,秦L月均销量超过3万辆,而秦PLUS除去入门版车型,月均销量也可以达到2-3万辆。仅仅秦系列,未来就可以为高阶智驾市场贡献月均5万+的增量。

当然,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同样是王传福所说“全民智驾”的三大底气之一:智驾的普及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化问题,而比亚迪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能力。



同样,这也是对合作伙伴的考验,以及比亚迪为何会选择地平线作为唯二智驾芯片合作伙伴,甚至是将出货规模最大的“天神之眼-C”的智驾芯片交给地平线的原因。

一方面,是长期合作的信任。去年11月,地平线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商大会上,获得了智驾方案供应商中唯一的“最佳合作伙伴奖”,而双方也早在2021年就达成了战略合作并且成为核心智驾供应商。

甚至,现在回看去年4月地平线征程6发布会,王传福亲自出席并且作为嘉宾登台演讲,似乎就已经是一种明显的“暗示”。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地平线可以为比亚迪提供高效开发、灵活部署以及大规模量产保障。

这就要提到征程6本身的特点以及地平线在过去近10年的发展所积累的能力。

征程6车载智能计算方案不仅拥有覆盖智能驾驶全阶应用的特点,同时也拥有统一的硬件架构、统一的工具链以及统一的软件栈,并且依托平台化可拓展的计算架构,以及配套一致、完整成熟的智能驾驶量产研发平台,可以支持上层应用高效开发与灵活部署,帮助车企提升量产效率。



因此对于拥有丰富产品阵容,同时需要推出不同配置以适应不同价格区间的比亚迪来说,征程6完美地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平衡问题。

而地平线在2024年实现智驾方案出货量在7个月内连续两次百万级增长,突破700万套,成为中国最大规模量产的智驾方案,在市场上几乎“每三台智驾车就有一台使用地平线”,也是其支持比亚迪快速、大规模部署上车的底气所在。

智驾“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王传福说:“在汽车领域,我们相信智能化的全面普及将巩固中国品牌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技术能力的新高峰,是中国汽车的自信,也是中国科技的自信。”

从最近火热的DeepSeek到刚刚的“智驾平权”,其实都在演绎着同样的“剧情”——中国科技企业正在推动“国民化科技胜利的时代”的到来。



这也是余凯的愿望,在谈到地平线SuperDrive的体验时他说:“你感觉到未来已来的味道,地平线对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我们的使命其实就是要让智驾平权,让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好用、爱用的自动驾驶。”

而就像上一次比亚迪在动力形式上推动了“油电同价”一样,此番围绕智驾的“平权”,也会推动行业发展,让好用的智驾科技真正普及。

余凯在谈到2025年将是真正的智驾“拐点”时提到了三个技术要素:领先的算法、足够大的算力、海量丰富的数据都已经开始具备。



但另一方面,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也说:“自动驾驶研发没有银子弹,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研发,需要一个坚实的工程团队,要比别人有更多的经验、吃更多的苦、更加持之以恒的心态,还要能及时吸收最新技术并理解技术的边界,才能让技术创新一步步迈入现实。”

当用户真正看到“平权”时,其实背后技术的积累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而“拐点”的到来,其实对于过去十年都投身智驾的工程师们来说,也是一件兴奋的事情。

余凯曾经开玩笑讲:“地平线为什么扎扎实实趴在地上搞量产?怪就怪我们公司的名字‘地-平-线’,地平线意味着大地与天空交界的地方,我们在向高而行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要脚踏实地,用务实健康的商业模式来落地。”

地平线并非一直都立于“潮头”,地平线创立之初,同行都在做AI算法、人脸识别,只有地平线做智能硬件,做软硬结合;2019年,当汽车行业陷入“大困局”之时,地平线all-in汽车;在Robotaxi赛道最火热的时候,地平线选择是做一个个量产项目。



一个简单的例子——地平线一直在研究如何让算法高效地部署在硬件上,让端侧不需要在数据中心也能跑大模型。因为大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巨大,这就给车端部署大模型带来挑战,因为车不像数据中心可以有很好的散热和“无限”的电力支持,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联合优化,实现兼顾。

而如今,当比亚迪携手地平线,有能力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低到10万元级别时,是过去所有的脚踏实地的成果。

地平线曾说,征程家族在2025年的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大关,而有了比亚迪主力产品的上车,这个目标,以及地平线突破更高天花板的想象空间,都会成为可能。

大公司视点

2021年,中国市场乘用车零售销量前十榜单里都还找不到比亚迪的影子,而到了2024年,比亚迪已经是“三连冠”。

也许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比亚迪为何可以异军突起,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比亚迪作为行业第一个对新能源汽车all-in的企业,从2008年推出DM到如今演进到第5代,最终等来了市场的机会。

“耐得住寂寞”,是当下汽车行业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地平线在某种意义上,和比亚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苏箐曾说:“我做到现在已经快抑郁了,因为自动驾驶真的非常难,其实我有很多朋友已经改行了,去做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因为受不了了。”

但苏箐也说:“绝望归绝望,干了这么多年还是能看到希望,因为整个内核技术演进了5-6代以后,你会发现整个系统的曙光就在前面了。”

而在比亚迪之外,地平线的合作伙伴列表上,还有奇瑞、大众、吉利、长安、理想、广汽、一汽、上汽、北汽等等,几乎涵盖了行业所有主流车企。智驾平权的浪潮,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