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之事,系于民生冷暖,牵挂万家忧乐。2月11日,江苏省民政厅举行“江苏民政这五年”专题新闻发布会。江南时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用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擦亮民生幸福底色,点亮美好生活。
为老为小服务日益健全
在徐州丰县大沙河镇宗集村,位于村中心的“幸福小院”传来欢声笑语。活动室内,刚刚吃过午饭的老人们围坐一起,边看演出,边聊家常。“有地吃饭,有人唠嗑,离家也不远,我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近1000平方米的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里,食堂、洗澡间、康复室、休息室等一应俱全,宗集村的老人们一有闲暇时间都喜欢来这儿。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近年来,江苏聚焦群众养老“急难愁盼”,用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持续擦亮“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切实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老有优养”转变。全省共建成养老机构2200余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助餐点8000余家、互助养老睦邻点2066个,为358万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为24万户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初步形成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撑起关爱保护伞,让困境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江苏倾力打造“苏童成长”服务品牌,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1487家、选配村(居)儿童主任2.3万名,率先创建“3+4+N”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精准保障47.5万困境儿童,关爱保护2.05万留守儿童,全面摸排建档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呵护困境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王雄力介绍,2023年以来,江苏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儿童主任队伍综合素养和实务能力。在开展全省儿童主任实务技能竞赛的基础上,研发儿童主任移动工作平台,将“主动发现、精准识别、需求评估、多元服务”等“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嵌入到移动平台中,形成“3+4+N”闭环服务。
兜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江苏持续深化“温情救助”改革,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市域统筹。截至目前,全省共保障低保对象64.5万、特困人员20万,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4.9万户12.7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0万人次,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873元,89万建档立卡对象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脱贫。
家住南京栖霞区芝嘉花园小区的低保老人杨全锡长期患病,需卧床休养,助老员每天上门为他准备餐食。面向困难群众,南京栖霞区推出了“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除了发放低保金,还提供个性化救助服务,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每月不少于8次的上门照料服务。
省民政厅救助处处长周诚介绍,去年12月2日,江苏印发《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分群分级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对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必要的探访关爱、照料服务、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专项社会事务持续优化
去年,在风景如画的南京莫愁湖畔,得藕轩成为建邺区新增的户外婚姻登记点,新人们缔结良缘又多了一处浪漫场所,这里也是南京市第一个园林式户外结婚登记点,是继建邺区民政局2400 平方米婚姻登记处之后又一个充满唯美、清新、浪漫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实施婚姻家庭幸福护航行动计划,推动各地构建贴近年轻人需求的婚姻登记阵地,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赋能添彩。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朱长引介绍,目前,江苏省户外颁证基地达到65个,建有婚俗文化馆的婚姻登记机关达到15个,新建婚姻文化创意街区13处,“甜蜜事业”更有便利度、仪式感、幸福感。
近年来,江苏社会事务优化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评定地名文化遗产5304个,平安边界建设巩固深化。去年以来,我省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两地案例入选全国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新增乡村地名命名5790条、设立地名标志10326个,新增互联网图上信息74139条。持续深化殡葬改革,率先将“逝有所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殡葬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绿色生态殡葬理念渐入人心。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