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在其最新的高阶智驾技术天神之眼技术矩阵中,首批天神之眼C车型已覆盖7万到20万级的21款车型,甚至包括起售价格6.98万元的海鸥。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内卷。今年年初,超过10家车企宣布接入并融合DeepSeek等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显示出整个行业对智能化的深度投入。多重背景下,技术竞争不再局限于个别高端车型,而是扩展到所有级别的新能源车型,特别是20万元以下价格区间的刚需产品。

在这一市场中,车企不仅需要面对愈加激烈的价格战,还要在智能化与智驾系统的技术深度上实现突围。这也预示着,汽车行业已经从高端技术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迎接全民智能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市场成为车企争夺的核心战场。这个细分市场在智能化水平和智驾能力上迅速提升,但依然存在技术深度与市场普及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高性价比的前提下,如何平衡技术深度、稳定性与成本,仍是所有车企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

就在发布会隔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上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其意图所指尚不评价,但也指出了技术深度与市场普及之间的核心矛盾。

当所有的车企都在智能化上高谈阔论,真正能够将技术落实到产品层面、打破传统壁垒的,只有真正具有执行力的创新者。通过这场发布会也能一窥比亚迪的快、准、狠。

01

快——智驾证明了比亚迪的创业效率

在智能化浪潮的激烈竞争中,速度不再是唯一的优势,但绝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之前,大家都看到了比亚迪的快,二者也是近年来行业内外公认的现象。此次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从架构搭建、算法优化到数据训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自主研发闭环,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装车。

首批天神之眼 C车型覆盖了从7万到20万级的21款车型,几乎涵盖了整个市场的价格区间,甚至包括性价比极高的海鸥。这种在价格与技术之间取得的平衡,不仅刷新了行业对智能化普及的认知,更通过技术的快速落地,标志着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又一次战略性突破。



比亚迪的技术落地速度,是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全链条推进”。这一点,也正是其“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智能驾驶领域,虽然各大车企都在谈论感知与智能化,但比亚迪却在年初率先将这一理念变为现实。

随着超过10家车企宣布接入并融合DeepSeek等前沿技术,智能驾驶的“矩阵化”布局已经成为新趋势,但比亚迪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硬件和感知系统的引进上,而是自主研发、全栈集成,从感知、控制到执行器,形成了一个“闭环”体系,这种从无到有的快速推进,显示了其卓越的执行力。

然而,速度的背后,也意味着更高的挑战。虽然比亚迪在技术推向市场的速度上领先一步,但智能驾驶的普及并非仅靠快速部署就能轻松达成。比亚迪通过璇玑架构及全栈自研技术,成功缩短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但智能驾驶技术的稳定性与普及,依然面临监管政策、道路基础设施与消费者接受度等多重障碍。尽管如此,比亚迪依然迅速地将技术推向市场,展示了在智能化进程中的强大执行力。

在智能驾驶的竞赛中,速度不仅仅意味着“快”,它更关乎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占领市场先机,抢占消费者心智。比亚迪通过其全栈自研的技术体系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行业中树立了一个标杆,显示出其在智能化浪潮中的不容忽视的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但在这场竞赛中,如何在技术与用户体验、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比亚迪未来能否维持这一速度与领先优势。

02

准——在逐规模的市场贴上新的竞争标签

智能驾驶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不同车企的路径却截然不同。传统高端品牌仍在坚持高举高打,以昂贵的硬件和软件体系构筑门槛,将高阶智驾作为溢价点,而主流品牌则在寻找一条技术可及的路径。比亚迪这次的选择,正是精准判断自身的市场优势——通过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中率先普及高阶智驾,让智能驾驶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享,而是大多数消费者都能触手可及的现实。

这一点,比亚迪做得极为精准,选择了一条更具穿透力的市场策略——让智驾“下沉”,通过规模化效应,让技术在更广阔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而这正是智能驾驶技术的“第二曲线”,从少数精英市场向大众市场渗透。



比亚迪这次的布局,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规模化优势,以海量用户数据反哺算法优化。440万L2及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用户,每天7200万公里的行驶数据,50万+的真实场景库,这些构成了比亚迪智驾系统的核心竞争。它不需要像新势力一样通过高成本的软硬件堆叠获取市场信任,而是直接用数据积累和产品落地来形成护城河。

这种精准定位,让比亚迪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非对称优势,当竞争对手还在争夺高端用户时,它已经提前在主流市场完成了智驾的卡位。

接下来,真正改变用户对高阶智驾的固有认知,让市场接受2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能拥有真正的智能驾驶体验是未来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在激烈的价格战下,如何在保持智驾体验的同时控制成本,避免因“智驾普及”而影响盈利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比亚迪的精准在于,它不是在盲目追逐高端,而是清楚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并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在所有人都在谈智能驾驶的时代,比亚迪的胜负手,不在于比谁更先进,而在于比谁更快地让用户感知到智能驾驶的价值。

03

狠——跑通百余款车型,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次,比亚迪展现出的“狠”,不是停留在算法、芯片这些单点突破上,而是直接对智能驾驶的支架做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并以超高的迭代效率,让技术快速落地。

这种“狠”首先体现在认知清晰。在行业普遍强调“高阶智驾=豪华溢价”时,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智驾普及到主流市场。相比“脱手驾驶”这种噱头,比亚迪更务实地将智驾的核心诉求回归到安全和效率。在中国,智能驾驶的第一使命不是炫技,而是解决交通问题——让车更安全,路更顺畅。这也是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的观点。相比某些品牌鼓吹的“智能驾驶解放双手”,比亚迪更像是把这项技术重新拉回到现实,让用户可以真正感受到它的价值,而非被概念消费。



其次,狠在执行力。过去几年,智能驾驶的发展路径已经相当明确:数据是核心。但知道归知道,真正能做出来的并不多。比亚迪这次不仅把天神之眼技术矩阵捋清楚了,而且利用自己的整车智能架构,把海量数据清晰地融入训练体系,并以惊人的速度实现量产落地。这种“狠”,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而是在体系内形成闭环,让算法、感知、决策、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能跑通。

最后,狠在行业影响力。比亚迪用实际行动证明,智能驾驶的普及并不依赖高端定位,而是取决于谁能率先把底层架构搭建好,并让数据驱动形成正循环。这次,比亚迪不仅推动了智能驾驶普及化的进程,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智能驾驶真的能成为所有人的标配,那么高端品牌还拿什么构筑护城河?

未来两年,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点将不再是“谁最先进”,而是“谁能最快让市场接受”。比亚迪的路径,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