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元宵节
让我们一起在流淌的文字中
体味别样佳节的魅力↓↓
01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在中国人的日历中,每到新春首个月圆之夜,静静流动的时间便被一场古老而盛大的仪式“闹”醒。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舞狮子、踩高跷、放焰火,在历久弥新的习俗中,人们尽情表达着对欢乐、幸福、美满的向往。
02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诗人笔下的元宵节都是有故事的,字里行间再现元宵佳节的情境。如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上元夜都城里大放花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夜”,看灯者人山人海。
03
灯火是元宵节最具特征的意象,元宵赏花灯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我国各地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也各具特色。比如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广东的走马灯、哈尔滨的冰灯、四川的自贡灯等。
四川第三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现场的“自贡戏装”灯组。自贡市委宣传部供图
04
元宵佳节,赏的是花灯,品的是文化。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辉映着中华民族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的演变,也蕴含着始终没有改变的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核。
05
灯火里,闪耀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亮色。有300多年历史的澄海灯谜,圈粉年轻人,擦亮文旅新名片;流光溢彩的灯会,彩灯装上“智能芯”,科技范载着中国风乘云上网,令世界惊艳。
06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元宵佳节阖家共聚时,吃上一口元宵或汤圆,是温馨的仪式,亦是厚重的寄托。
北京锦芳小吃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元宵。人民日报记者 施芳 摄
07
北方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均匀的小四方块,然后把馅料放入像筛子一般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俗称“摇元宵”。
区别于北方的“摇”,南方则是“包”汤圆。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个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湿糯米粉黏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08
元宵的热闹,关键在一个“闹”字。闹元宵往往从正月初十就开始了,直到正月十五夜达到最高潮。每到这个时候,除了吃元宵、观彩灯,猜谜、歌舞、杂技和戏剧演出等活动也是元宵节民俗文化的重头戏。
2月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群众表演舞狮。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09
闹元宵,尽情闹一场吧,喜庆锣鼓、欢腾秧歌,给春节做一个漂亮的总结。闹元宵是结束也是开启,接下去的日子会更欢腾,更红火!
10
在传统中寻根,在奋斗中沉淀,在创新中前行。灯火中再出发,带着元宵节的美好寄寓,将生活的诗情化为朴实的奋斗,去迎接新一轮的春夏秋冬、风雨彩虹。
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学习大国综合人民日报
本期编辑:梁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