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间,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正式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并宣布旗下21款新车同步搭载该技术。此次发布会以"技术平权"为核心,首次实现从7万元级海鸥(参数丨图片)到百万元级仰望全系车型的智驾覆盖,比亚迪放大招开启全民智驾。
智驾技术分层:天神之眼的三大技术方案
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首次将技术方案细分为三个层级。其中,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采用5R12V硬件架构(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实现环境感知与决策闭环。测试数据显示,其城市道路场景下接管频次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37%,尤其在复杂交叉路口处理能力上达到每秒12次动态路径规划。
该系统的技术突破在于构建了"三层冗余"机制:感知层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目标识别准确率至99.2%;决策层采用混合规划算法,支持0.1秒级紧急避障响应;执行层则通过线控底盘实现纵向/横向联合控制,误差范围控制在±3cm。
全民智驾的工程逻辑
比亚迪实现全系车型智驾覆盖的底气,源于440万台L2+级智能汽车的运行数据积累。其车云数据库目前存储量超过800PB,涵盖中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的道路特征数据,包括罕见的极端工况样本(如横风10级路况、冰雪混合路面等)。通过大模型训练,系统已建立超过2000种典型场景的决策模型。
在成本控制方面,天神之眼 C通过三目视觉方案替代激光雷达,结合自研芯片的算力优化,将硬件成本压缩至行业同类方案的65%。这使得搭载该系统的海鸥车型价格下探至7万元区间,真正实现"技术平权"。
安全体系的技术闭环
天神之眼系统构建了四级安全防护机制:1)预判式安全(基于大数据的事故概率预测);2)即时防护(AEB响应速度80ms);3)冗余备份(双MCU控制架构);4)云端联防(每台车日均上传300MB脱敏数据用于模型迭代)。在CNCAP最新测试中,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在夜间行人识别、湿滑路面制动等项目中得分率超过98%。
值得关注的是其"渐进式学习"机制:车辆在云端大模型指导下,可根据个体驾驶习惯进行个性化参数调校。实测数据显示,系统在行驶500公里后,车道居中保持精度提升15%,能耗优化率达8%。
智驾普及的产业意义
比亚迪全球6.5万名研发人员中,有43%专注于智能化领域。其深圳光明基地建成的智驾专用测试场,可模拟3000种交通场景,包括罕见的"团雾+落石"复合型危机工况。生产体系方面,东莞电子工厂的智驾控制器产能已达每月40万套,良品率维持在99.97%。
从产业角度看,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正在改写技术扩散路径。以往需要3-5年的技术下放周期被压缩至12个月内,这直接推动了行业标准升级。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1-5月L2级智能汽车渗透率同比提升21%,其中10万元以下市场贡献了35%的增量。
技术普惠的挑战与突破
在实现全民智驾的过程中,比亚迪攻克了两大技术难关:其一是多传感器时空对齐技术,将不同频率的雷达/视觉数据同步误差控制在5毫秒内;其二是轻量化模型部署,通过知识蒸馏技术将云端大模型压缩至车端可运行的15GB规模,同时保持98.7%的原始模型效能。
市场反馈显示,用户对智驾系统的使用频次与车辆价格呈负相关。售价7.38万元的海鸥车型,其车道保持功能周均使用率达63%,远超30万元级豪华车型的45%。这种现象印证了王传福"技术普及创造真实价值"的战略判断。
当智驾技术开始向安全带看齐,汽车产业正经历本质性变革。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展现的技术民主化路径,不仅重构了产品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数据-算法-制造"的良性循环。这种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普惠价值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国智能汽车走向全球化的关键注脚。